聽習近平談教育,能讓人看到更大的希望

放假囉,整整忙碌了一學年,師生們舒了一口氣,紛紛背起行囊開始文化之旅,踏上另一種求知的征途。“擊石乃有火,不擊元無煙。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萬事須己運,他得非我賢。青春須早為,豈能長少年。”唐孟郊的《勸學》以淺顯之語勸導世人受教時唯有勤苦自勵方能增智長才。俗話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民族興旺的標記,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對教育工作格外重視,將教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多次考察、講話、批示中,從尊師重教、社會責任、注重人才等多個層面發表論述,表達對中國教育的重視、對中國教師的尊重。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下習近平對教育是何等重視吧。

教育決定未來。2013年4月習近平在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儀式的賀信中強調:“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人類社會需要通過教育不斷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需要通過教育來傳授已知、更新舊知、開掘新知、探索未知,從而使人們能夠更好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習近平深刻論述了教育事業的重要性。在他看來,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從“傳道授業解惑”到“齊家治國平天下”,任誰都無法忽視教育的重要性,它改變的不僅是個人的命運,直接關乎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未來。良性的教育,是促進科技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人類對未來的探索在科技高速發達的今天已經是日新月異,這些更是離不開教育,可以說教育是提高每個人的生命質量、提升生命價值的重要途徑,更是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的直接體現。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無論是堅持和平,還是戰勝貧困、改善環境,都要依靠教育培養有遠大志向、能為人類造福的人才,只有教育發達程度越高,才能創造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古人曾說:“強國之基在養蒙,兒童智慧須開爽,方能凌駕於人上。”由此可知,中國要強,教育要先強。

教育擺在首位。2013年9月25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育第一”全球倡議行動一週年紀念活動上發表的視頻賀詞中強調:“中國將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不斷擴大投入,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十三億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離不開更多熱心投身於偉大事業的優秀人才,因此,人才是成就偉大事業的重要驅動,那麼將教育擺在各項工作的優先位置就是造就人才的必由之路。將教育視作重要的社會資源,人人均享,受教終身,不斷提高人民綜合素質,才能為實現強國目標不斷夯實人才基礎。因此,習近平強調:“教育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為此,黨和國家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不斷擴大投入。在習近平指引下,中國努力發展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努力建設學習型社會,使13億多人民都能享受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自身發展和造福社會的能力,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話。

發揮教師作用。習近平指出:“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湧現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這生動說明了教師隊伍在教育事業乃至整個國家和民族發展中的關鍵地位和戰略意義。沒有好的老師,就沒有好的教育。“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好的教師不僅學識豐富,而且富有人格魅力,名師出高徒,決不是虛言。得遇名師,就有機會讓自己處於一個人生的高點上,品高學深自是人中龍鳳。一日為師,終生為父。這句話用於感恩良師,更為恰切。縱觀世界各國,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對於教育改革發展都具有關鍵作用。教師之所以重要,就在於教師的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所以,優秀的教師肩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和責任,新時代的教師應當不斷外練業務水平,內修道德修養,為發展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貢獻。

新時代新教育。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在推進這一偉大歷史進程中,教育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承擔著光榮而重大的職責和使命。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是科技這個“第一生產力”和人才這個“第一資源”的重要結合點。要決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得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今天能夠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明天就會有讓人民更滿意的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