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子涵、浩宇、欣怡、雨欣、思彤、嘉琪、一諾……

滿大街同名現象,從側面也反映出當代國人人文素養的匱乏。

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民國時期識書寫字的人很少,在唐朝能識字書寫的人也只不過佔了人口的2%,一人讀書往往是全家人、甚至一個家族的人做勞力支持的結果,試想這樣的人怎能不拼命讀書呢?四書五經在他們這裡無不爛熟於胸,甚至三教九流只要是書,無不過目不忘。

這是因為能讀書的人,本身就已經經過淘汰,留下都是優秀的人。再說考秀才舉人,這是要命的事,全國這麼多人,選幾十個,選上是不正常的,選不上才正常!范進中舉瘋掉是真的,全家幹活養你考試,你考到幾十年才中,不瘋才怪。

因為不識字,所以民國時期老百姓取名字的時候,都會去找讀過書的取,這些沒中秀才的人可不代表他們沒文化,從《易經》《詩經》中信手而來,名字自然就好聽又有喻意,有文化的人一讀就知取名人對其的寄託。

古代取名字,還要求讀音的聲調,像寫詩一樣平仄結合,讀起來朗朗上口,又要有喻意,這名字真不是普通半桶水的人能取好的。

反過來再看看我們現代人,有學歷的倒是不少,但有文化的卻是真沒幾個,明明只識字,偏偏要說自己有文化,除了會寫字,還會什麼?尊重傳統的就更是寥寥無幾了。大多數家長給孩子起名要考慮生辰八字和五行盈缺,前途未來,但畢竟肚子裡墨水有限,要麼求救度娘,要麼用取名軟件,甚至讓專業取名公司取名,附庸風雅,重字重名現象也就屢見不鮮了。

其實取名在民國及之前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且大都從四書五經中某句取意,又講究平仄,自然好聽了(也僅限有條件的人家)。現代人不講究和文化的水平有關,自己倒想取好,水平不夠也就隨便了。

下面,帶大家再看下最美的幾個名字,初見驚豔,再見留念:

  •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納蘭性德(1655-1685),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詞人之一。

納蘭性德和知交從來不稱呼“性德”,他們更為偏好的,是“容若”這個字。原因現在早已不清楚,但可以說明,無論是納蘭本身,還是我們,更為喜愛的,始終是“容若”。

納蘭容若,容若。雖然是音譯,但這也是一闋絕佳的好詞,好詞不必過分字字追究,如此反而味同嚼蠟,食之無味。我們只需把它輕輕放在舌尖,幽轉不息的味道便繾綣於唇齒,滌盪開來。

  • 倉央嘉措
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

倉央嘉措,藏語意思為“梵音海”,很美的名字。生我何用?不能歡笑,滅我何用,不減狂驕。倉央嘉措有他存在的理由,他是人,不是佛,縱然有天有佛,也不能勉強他做任何事。

但這畢竟為統治者所不容,在他被押往北京的途中,23歲的倉央嘉措死在那片“青色的海”邊——梵音之海,湖水用它通透意達的胸懷,包容了這個犯戒的少年,鷲鷹滑翔天際,叼去少年的骸骨,傳說流淌在山高水遠的另一邊。

  • 卓文君
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你若無情我便休,往事如昨易白頭。

卓文君(生卒年不詳)。漢代才女,西漢臨邛(屬今四川邛崍)人。

“文君”二字沒有過多的豔麗、矯情,可它踱步而來,水墨丹青中,就映出那個文采斐然的卓然君子,就映出那個決絕女子的才情和不輸男兒的智慧果斷。她不需要葬花,自然風情萬種;她不需要醉酒,自然敢作敢為。

  • 柳如是
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柳如是(1618~1664),本名楊愛,後改名柳隱,字如是,又稱河東君。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豔之一。

柳隱是讀辛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取的名,想來是願同辛棄疾一樣的摒棄塵世,心靜如青山。流連章臺時,柳如是愛好女扮男裝,這也可以看出其人同稼軒一般,有豪放的浩然之氣。

柳如是嫁與頗有才名的大官錢謙益,夫妻伉儷情深。後來柳如是暗地支助抗清力量,巾幗不讓鬚眉,欲一雪國恥,可惜錢謙益去世,她為保護家產,懸樑自盡,一代風流奇女子香消玉殞,連與丈夫合葬一墓都是奢望。

  • 李清照
從取名字可下結論:當代人有學歷卻沒文化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李清照,給人以文弱纖細的形象純粹是她的名字和後期悽悽慘慘詞作的影響。

每每讀到“清照”二字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冷冷清清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感覺。她就象一輪宋朝的月亮,那清寒皎潔的光芒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一直抵達今天人們的眼眸。“名字清照”讓人感到冷清而憐惜。

選自:京博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