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湧:AI創業落地爲王,技術和算法難以成爲核心壁壘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AI芯片市場不理性,大部分創業公司將會消失。”7月11日,在尋找中國創客第四季夏季峰會上,中國創客導師、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湧在發表“AI創業,落地為王”的主題演講時,表達了他對AI行業的觀察。

在他看來,單純靠技術和算法的紅利期已經過去。技術和算法都難以成為AI產業的核心壁壘,AI創業公司唯一的道路是成為偉大的AI產品公司。

金句速覽:

互聯網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和連接問題,但是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效率和成本的問題。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降低成本。

2018年是芯片落地最密集的一年。目前AI芯片市場不理性,大部分創業公司將會消失。

技術層是基礎,但不能成為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做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單點通用技術,只能提供技術服務、賣模型、賣算法,難以持續且商業化程度不足,無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B端客戶對價格承受能力高,關注“人”的成本降低。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建議從To B起步,做好供應鏈、產品及市場推廣三件事。在大部分行業,人工智能的To C模式尚不成熟。C端客戶對價格敏感、期待高,現階段需求較難滿足。

技術和算法都難以成為AI產業的核心壁壘,AI創業公司唯一的道路是成為偉大的AI產品公司。AI創業,要以技術為基礎,用戶需求為導向,落地場景為核心。AI創業,落地為王。

以下是汪潮湧演講實錄,經尋找中國創客(ID:xjbmaker)整理:

今天,“尋找中國創客”的16位導師中除了戴總外還有兩位來到現場,一位是閻焱導師,另一位是我。我認為主辦方這樣安排大有深意,我們兩人都有著超過30年的金融投資經歷和超過20年的互聯網投資經歷。

我想跟大家分享兩點:一、在中國做創投,如何能順利從過去20年的互聯網投資過渡到人工智能投資的階段;二、在人工智能的新階段存在什麼樣的創業機會,創業者應該如何把握這些機會,讓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

互聯網解決“連接”

人工智能解決“效率”

在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偉大互聯網公司的誕生都是把握了歷史變遷的關鍵節點。

中國的互聯網在過去20年裡經歷了波瀾壯闊的發展,其中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以模式創新為主,把握住了中國將近10億互聯網用戶的流量紅利。同時,針對文化和本土化形成的用戶痛點,誕生了和硅谷互聯網巨頭不同的商業模式,成就了BAT這樣一批互聯網巨頭公司。

它們的核心競爭力是獲客能力、地推能力、解決用戶痛點的能力。這些互聯網公司的共同點是解決了連接的問題。

它們出現的時間都很類似。

TMD以及小米的成立時間集中在2010-2012年。小米剛剛在香港上市,它是互聯網和智能手機、LoT的綜合體,是一個新物種。

互聯網解決的最大問題是信息不對稱和連接,但是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效率和成本的問題。比如,滴滴解決人和車的連接,使得打車更容易,但是並沒有把打車的成本降下來,因為滴滴的快車、專車還是需要有人駕駛,需要成本。

而人工智能本質上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延伸了人、賦能了人,它解決的是供需關係不平衡,能夠提高各行各業的效率,降低成本。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只有靠技術創新。

人工智能的技術創新為什麼20年前、10年前沒出現,而是在最近5年才出現?這不是偶然的。人工智能的出現需要有大數據的支持,需要有更先進的算法和更強大的算力。

AI應用層面的創業機會和落地之痛並存

在AI的產業鏈上,我們把投資機會、參與者、技術提供方分為三類: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一是基礎層,主要包括芯片、大數據和雲計算,其中的巨頭包括:英特爾、英偉達、高通、亞馬遜以及國內的BAT。

人工智能時代,在硅谷最先冒出來的價值成長之星是英偉達。2015年至今英偉達的股票增值超過10倍。英特爾在算力上也不斷增長,佈局了很多能在算力上提升價值的公司。

二是中間層,包括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和機器學習,還包括生物識別中的虹膜、指紋等。

最後一層是應用層,這是金字塔最底部、最寬最厚的一層,也是大部分創業者的機遇。但是,在應用層,AI如何與金融、安防、教育、工業、醫療、機器人、無人駕駛等應用場景對接,這裡面有商業化落地之痛,包括如何變現、如何尋找自己的客戶、如何推出C端產品。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AI芯片市場不理性

大部分創業公司將消失

目前,基礎層市場非常熱,融資最多、規模最大。已經拿到VC和PE投資的獨角獸公司超過13家,商湯科技C+輪融資6.2億美金,公司估值超過45億美金,成為現在市場上估值最高的一家AI公司。

2017年,中國在芯片領域的投資超過1500億人民幣,還不包括一些大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這比互聯網在中國前10年拿到創投金額的總額還高。

中美貿易戰和中興事件,再次敲響了應該重視芯片行業發展的警鐘。中國每年花3000多億美金進口各類芯片,消耗全球三分之一的芯片,但自給率不到10%。所以對芯片的投資是重中之重,AI芯片的投資更是引領未來的方向。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但是,對於創業者來說,在高端AI芯片尤其是雲端AI芯片領域幾乎沒有機會,這是英偉達、英特爾、高通、ARM等市場巨頭的天下。國內的機會在終端AI芯片,例如華為麒麟970是最早將AI處理單元引入到終端產品的芯片。

2018年是芯片落地最密集的一年,其中最大的落地場景是安防芯片,但是隻有規模化的出貨量才能抵扣高昂的流片和研發費用。自動駕駛的芯片尚未量產,這類芯片要求的技術和成本很高。其他特定領域的AI芯片,總體下游需求不足,供大於求。

因此,目前AI芯片市場不理性,大部分創業公司將會消失。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技術和算法不是AI產業的核心壁壘

需要強調的是 ,技術層是基礎,但不能成為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做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語義理解等單點通用技術,只能提供技術服務、賣模型、賣算法等,難以持續且商業化程度不足,無法做成很大的公司。

有些早期的技術服務商在技術紅利期獲得融資後,快速紮根行業,形成算法——硬件——芯片三點一線的整體解決方案。但這個紅利期很短,目前,單純靠技術和算法的紅利期已經過去。

在AI的應用層,存在著一個矛盾:應用、商業化程度越高,對技術的要求越容易,而技術越難的,應用、商業化程度越低。

那麼,新成立的AI公司如何落地?

首先,行業壁壘是人工智能創業最大的護城河。要抓住行業裡最大的客戶,通過強大的行業壁壘,不斷磨合、提升自己的產品。例如人臉識別在安防領域應用最大的獲益者是海康威視,只因其強大的行業壁壘。

其次,要打全棧組合拳,而不止是做技術服務商。隨著技術門檻降低,離用戶需求最近的產品經理和行業專家將成為團隊的主導,兩者的結合可以形成產品經理和技術專家為主導的產品級公司。

第三,是要遵循發展規律,想清楚是To B還是To C。

B端客戶對價格承受能力高,關注“人”的成本降低。因此,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建議從To B起步,做好供應鏈、產品及市場推廣三件事。

在大部分行業,人工智能的To C模式尚不成熟。C端客戶對價格敏感、期待高,現階段需求較難滿足。目前C端出貨量大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僅有4類:掃地機器人、無人機、STEAM教育類、智能音箱。

汪潮涌:AI创业落地为王,技术和算法难以成为核心壁垒

最後,我認為新成立的AI創業公司應該致力於成為一家偉大的AI產品公司。

AI產業一般按照“點線面體”四個階段發展,“點”是基礎技術,通過團隊和人才驅動技術發展;“線”是整體解決方案,通過數據和場景驅動;“面”指AI產品化,通過產品運營和數據運營驅動;“體”是最成熟的發展階段,即通過產業化和效率形成像亞馬遜那樣的協同網絡生態。

記者 / 張姝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