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攻堅,消除文化貧困「死角」

對貧困地區貧困根源的認識,許多人更多地著眼於經濟上的貧困去找原因,似乎只要有大投入、大扶持,貧困問題就會得到解決,長期以來,持這種觀點的人不在少數。其實不然,大量事實證明,貧困地區的經濟落後和貧困與觀念的落後、文化的貧困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不從改變觀念和文化建設入手,貧困地區貧困面貌的根本改變將是一個不現實的問題。

作為西部欠發達多民族省份,青海扶貧任務重、難度大,文化建設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對此更應從貧困群眾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中找尋扶貧攻堅的動力源泉,調動和激發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近年來,我省積極促進文化產業和服務供需有效對接,挖掘和用好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築牢文化小康供給基礎。建好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整合利用設施資源,夯實文化小康硬件平臺。精準推進文化扶貧,發揮文化對發展的促進帶動作用,補齊文化小康工作短板。大力培養文化骨幹和鄉土人才,鞏固文化小康人才支撐。

今年以來,全省各級文化部門合力攻堅,力爭為打贏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消除文化貧困“死角”。

以發展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培育新興文化為重點,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主打非遺牌,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主打融合牌,推動文化與旅遊、農業、科技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實施“文化+”“互聯網+”行動,在增強貧困群眾對自身特色文化的自我覺醒、重新認知與文化自信的同時,讓文化產業成為攻堅拔寨撬動致富的槓桿。

全面推進貧困地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在去年試點建設的基礎上,向全省廣覆蓋和綜合實用高效推進。依託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教育,提高貧困群眾文化素養,幫助貧困群眾掌握實用技術。

加大“三區”人才建設中貧困村人才培訓力度,深入貧困村挖掘培訓文化人才,變“送文化”為“種文化”。加強文化產業帶頭人的培訓,帶領更多農牧民群眾通過文化產業致富。

文化建設是一個長期持久的過程,不可能一年兩年見效,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明顯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