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2017年年末,當第一個直播答題APP上線之時,人們或許不會料到,這個遊戲將席捲社交網絡。市場玩家的相繼入場,用戶的熱捧和媒體的好奇目光,都在為直播答題加柴添火。

模式的趨同和入場玩家的增多,讓賽道變得更加擁擠,擁擠中還隱現平臺的流量焦慮,直播答題究竟是下一風口還是經不起考驗的泡沫?燒錢撒幣的狂歡終點在哪裡?

戰鬥才剛剛打響。

玩家:一夜爆紅與砸錢混戰

目前,直播答題市場上的主要玩家有《衝頂大會》、《百萬英雄》、《百萬贏家》、《芝士超人》等,1月10號,一直播上線《黃金十秒》,加入戰局。各個平臺上線時間十分接近,但背後玩家卻是各有來歷。

衝頂大會

1)上線時間:2017年12月23日

2)幕後團隊:北京愛聲聲科技有限公司

獨立APP,是最早上線的直播答題平臺。最初每天設置兩場直播,每場直播瓜分10萬元獎金。有王思聰及各路明星站臺。

芝士超人

1)上線時間:2018年1月4日

2)幕後團隊:映客

獨立APP,上線的同一時間即公佈由謝娜、汪涵,陳赫,還有吐槽大會李誕四人共同擔任“芝士超人出題官”。

百萬贏家

1)上線時間:2018年1月5日

2)幕後團隊:花椒、360

花椒直播平臺開設《百萬贏家》直播房間,開設美團專場撒幣。

百萬英雄

1)時間:2018年1月6日

2)幕後團隊:今日頭條

黃金十秒

1)上線時間:2018年1月10日

2)開發公司:一直播

內置於一直播APP中,微博開屏宣傳。

國外模式:HQ Trivia

1)時間:2017年8月正式上線iOS版

2)創始人:Rus Yusupov(短視頻平臺Vine創始人)

獨立APP,標準場賽事的獎金為2000美元,HQ會隨機將獎金提升至2萬美元。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爆紅:社交傳播的想象力

短短几天內直播答題平臺就已成最熱門話題,其快速爆紅成為現象級互聯網產品,與自身模式和傳播方式關係密切

低門檻高獎金

知識競答本身並不新鮮,各檔益智類競答節目曾風靡一時,只是這種模式被移植到了互聯網直播平臺上,大大降低了參與門檻,讓更多的人從圍觀者變成了參與者。高額的獎金、迅速提現的機制,也在誘惑用戶加入其中,試試運氣。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明星效應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此外,微博上的明星大V們也各自為陣,為不同平臺打call,多管齊下的推廣方式和不甘落後的競相複製,讓直播答題的火越燒越旺。

混戰:燒錢遊戲的背後邏輯

儘管打著“知識經濟”的旗號,但直播答題遊戲不僅僅是知識比拼,直播中的題目範圍涉及廣泛,涵蓋知識點眾多。這意味著,即使你涉獵廣泛,也總有知識盲點,有時正是靠著運氣幫助你通關,獲得了不低的獎金,而這也就構成了這個遊戲的最大刺激點。好奇心和不甘心在不斷激發人們的鬥志,狂熱投身於每一場的直播答題中,到處找尋復活機會。不知道這種鬥志是否會有倦怠的那一天,但就目前而言,這種答題模式已讓很多人著迷。

為了吸引這些“上癮”的人,各個平臺都在持續不斷的投入鉅額獎金,每天累計投放的獎金從20萬到400萬不等,混戰中的玩家們誰都不甘於人後,唯有持續不斷的投入資金,才能快速贏得用戶的歡心。如此毫不手軟砸錢的玩家們,背後究竟打的是什麼算盤?

流量焦慮?

儘管各個答題平臺隸屬於不同開發公司,但實際上屬於不同的陣營,擁有不同的基因。目前的平臺基本上是兩種模式,獨立APP模式和遊戲內置模式。短視頻平臺西瓜視頻、花椒、一直播都是將直播答題遊戲內置於APP中,《衝頂大會》與映客旗下的《芝士超人》,則是開發了獨立APP。除了入口不同,玩家們各自的基因也不盡相同。花椒、一直播以及映客都是線上直播平臺,西瓜視頻是短視頻平臺,衝頂大會的團隊曾開發節操精選APP。

直播答題的低獲客成本已成普遍共識。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面臨著巨大考驗。在獲取流量成本高越來越高的今天,砸錢帶來大波用戶,這筆低成本引流的生意,不管怎麼看都是划算的。

內置答題遊戲這種輕量化的操作模式,在降低著這場燒錢大戰的風險。不管是西瓜視頻還是花椒、一直播等直播平臺,答題遊戲可視為是一種線上引流活動,暫不提商業化,這個活動已經為平臺帶來了活躍用戶。此外,等待開播間隙,用戶為了消磨時間,也願意瀏覽平臺上的其他內容,增加了使用時長,直播答題也就成為了盤活平臺流量的利器。

對於直播平臺而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直播市場儘管仍保持增長,但增速明顯放緩,傳統的秀場直播平臺增長不及遊戲直播平臺。但這不代表市場已被瓜分殆盡,對流量的焦慮和對流量的渴望同時刺激著平臺尋找新的增長點,刺激著玩家們急急忙忙入場。相比於秀場模式,直播答題的參與感更強,並且以答題切入,對於用戶而言,自己漲知識分錢耗費時間比看一個人更有意義,起碼看起來是這樣。

模式創新?

不過,獨立APP顯然又是另外一種邏輯。直播答題助《衝頂大會》月活破百萬,這個新上線的APP除了直播答題,再無其他功能。而映客旗下的獨立APP《芝士超人》已賣出了商業化第一步。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獨立產品與流量的關係,似乎更加直觀反應地在其變現能力上,但或許還有其他的路可走。衝頂大會相關人士受訪時稱其產品為“電視臺的未來形態”,團隊的目的不是做直播與答題遊戲,而是培養用戶對獨立品牌的認知,未來用類似模式,引爆其他產品。

不管《衝頂大會》的理想模式結果如何,但仍有一個可討論的問題是,傳統電視節目類型,經改造移植到互聯網上,會有多大的成功幾率?網劇早已不在邊緣徘徊,偶像製造從電視臺遷移到了互聯網上,由電視競答演化而來的直播答題迅速躥紅,下一個能夠移植到互聯網上的爆款會是什麼?看到機會的人,或許最終會給出答案。

考驗:羊毛黨的勝利?

直播答題的火熱帶來了新的商機。高額獎金刺激著羊毛黨用盡各種手段闖關,進而催生了作弊產業鏈。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直播平臺也讓淘寶買家們看見新的機會。淘寶上,兜售各個平臺復活卡的商家不在少數,每張復活卡的價格在1元左右。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目前很難說這樣的技術作弊會給直播答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方法簡易,薅羊毛群體越來越多,即便平臺不在乎錢到底分給了誰,遊戲則就沒有公平可言,用戶的熱情也會大受打擊。很難預料,直播答題平臺還沒等到因用戶倦怠產生的增長瓶頸,就要先被“黑科技”絆一跤。

選擇:引流的下一步是什麼?

答題直播平臺的爆紅帶來了鉅額的流量。壹流研究簡單統計了1月9日晚間,各個平臺單場直播的實時在線人數,《衝頂大會》由於出現技術問題,晚上9點場延遲近10分鐘才開場,在線人數超過40萬人,《百萬英雄》9點場實時在線人數超過170萬,《百萬贏家》9點場實時在線人數超過400萬,錯峰開場的《芝士超人》,晚上9點30場實時人數超過100萬。

快速吸引到大波流量的直播答題平臺正在面臨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將手中流量變現,二是如何保持用戶粘度。

變現:賺用戶的錢還是賺廣告商的錢?

就在外界還在討論直播答題平臺可能存在的變現問題時,已有平臺迅速實現商業化。

1月9日,《芝士超人》對外宣佈,已拿到趣店旗下大白汽車分期1億元廣告訂單。話音剛落,大白汽車分期迅速現身《芝士超人》當晚的直播中,主持人懷抱大白汽車分期玩偶引導大家,次日晚間場第7題的答案,就在大白汽車分期APP。想要提高自己的通關幾率,就需要下載APP,畢竟,更高額的獎金頗具誘惑。

而《百萬贏家》選擇與品牌合作,為贊助商美團開設專場,冠名方美團獲得的權益包括主持人口播以及直播間的冠名和答題植入等。儘管西瓜視頻的《百萬英雄》尚未引入商業廣告,但也在通過直播不遺餘力地推廣今日頭條旗下產品,在今日頭條、悟空問答APP透題、設置“抖音短視頻的logo是什麼圖案”等問題。

直播答題大撒幣:流量大殺器,直播新變種

直播答題平臺的變現路徑無非有兩個方向,分別針對C端和B端。外界普遍推測,賺用戶錢的方式,大概就是通過出售復活道具、延時道具,或者稍微提高入場門檻,不過,目前各家的商業化均未從C端入手,而是專注於植入廣告,與品牌合作。

雖已有商業化先行者,但直播問答商業化模式仍處在探索期,商業化方向或許是,直播答題既然能給自身本臺引流,是否也可以通過特定推廣方式為其他平臺引流?直播場次之外的時間,是否也可以利用起來?如果資本嚐到了因此帶來的甜頭,自然會爭相湧入做金主,如此循環造血,平臺自然不缺錢撒幣,用戶也就紛湧而至了。看起來似乎是個完美循環,只是,此種商業化模式可延續多久,仍然待解,因為還要判斷,在這個循環中,誰先意興闌珊。

用戶粘度:如何才能讓你留下來?

模式趨同的情況下,直播答題平臺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果沒有創新點,那麼基本可以認定為,這是一場燒錢大戰。儘管入場的各個平臺都是一副不差錢的樣子,有燒錢的決心和魄力,但這個遊戲模式又似乎不能只靠燒錢,燒錢也需要技巧。

目前,直播答題平臺單場獎金額度已破百萬,且依然有飆高趨勢,不過,即使單場撒幣多,也不意味著用戶能分到更多的錢。據參與直播答題的網友反映,題目太難會讓人失去耐心,而題目簡單、獎金太少又會減少答題的刺激感。也因如此,每場獎金額度,題目的難易程度,APP的使用體驗,甚至開場時間,都在影響用戶的選擇。

產品差異化並不明顯,固定的節目模式或將使用戶喪失新鮮感,儘管獎金刺激用戶參與,但如果一直都無法嚐到甜頭,用戶很可能轉投其他平臺。平臺似乎也很清楚,目前用戶的忠誠度並沒有培養起來,所以,通過增加場次,相對錯開直播時間,而非全部紮在一個時間開播,以此吸引更多用戶參加。至於直播現場,是靠流暢體驗博取用戶好感,還是靠各路主持大顯神通,就看各個平臺怎麼玩了。

不管是探討變現路徑還是探討用戶粘度,歸根結底的問題都指向,直播答題的生命力有多長?除了商業化模式和用戶的熱情在共同影響著直播答題的前路,此外,其獎金均分模式是否會受到政策管控,風險難料。

固定的直播場次帶來的影響是,平臺流量高峰均在固定時段,而誰也不知道這場狂歡中的流量天花板在哪裡。接二連三的入局玩家正在昭示著直播答題市場的火熱,儘管各家已經砸了不少錢,但競爭仍處在初始階段。火一把就死的現象級APP早有先例,不過直播答題仍有演變和成長的空間,想象空間是留給等待直播的時間,還是留給玩法創新上,或者見好就收,背靠不同公司的直播答題平臺,各有各的使命。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