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的熱鬧與安靜

《邪不壓正》的熱鬧與安靜

《邪不壓正》的開篇太酷,少年李天然目睹師兄朱潛龍勾結日本人,槍殺師父全家,而他憑藉躲子彈的本領闖出火海,被美國醫生亨德勒所救……有人說《邪不壓正》的昆汀勁兒十足,大概指的就是這一段。

但姜文是姜文,在接下來的故事中,觀眾可以看到熟悉的姜文“套路”,也能感受到姜文的變化。《一步之遙》後,姜文有所妥協,故事變得簡單易懂了,情節不繞彎子了。別的電影通常都把好戲往後押,姜文則是把精彩的部分往前提,即便如此,到結尾的時候,故事仍力道未失,在節奏上保持了良好的完整性。

用“屋簷上”與“屋簷下”的兩個視角,來看待《邪不壓正》別有趣味。屋簷上是天藍雲白、青春跳躍、情感肆意;屋簷下是勾心鬥角、生死轉眼、江湖陰險。姜文用這兩個視角,把朱北海的原著《俠隱》與自己的風格無痕跡地融合在了一起。

其實用“熱鬧”與“安靜”,也可以清晰地分割《邪不壓正》,哪些是為了取悅觀眾而刻意的設計,哪些是姜文極其想要的個人表達。在“熱鬧”方面,很容易找出一些特定的場景,比如彭于晏在片中身披一件紅色披肩的“裸奔”,許晴在電影裡與廖凡的激情戲,近乎於惡作劇的“屁股上蓋印章”……

但影片最大的“熱鬧”,仍然來自姜文獨特的語言迷局。姜文是擅長隱喻的高手,而隱喻的主要手段又是使用臺詞,這一點曾在《讓子彈飛》中達到極致,在臺詞上的反轉迂迴,以臺詞比照情節比照歷史比照現實,給觀眾留下豐富的解讀空間。

《邪不壓正》的熱鬧與安靜

《邪不壓正》依然延續了《讓子彈飛》的傳統,只是隱喻沒那麼悠遠綿長,於是在臺詞的迷局設置上,姜文又多下了一些功夫,整個觀影過程中,觀眾是被姜文式的臺詞帶著飛奔的,當然,為了緩解一下這種上天入地般的快節奏,時常還有會警察局長的“反清復明”梗、“小亨德勒大夫”給唐鳳儀“打針”梗、李天然與藍青峰的相機“自拍”梗……這些帶有穿越色彩的荒誕段子,到了姜文電影裡,有了別樣的味道,也帶來不少心照不宣的爆笑,有人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姜文什麼時候變得這麼無厘頭了?”

比起“熱鬧”,《邪不壓正》的“安靜”部分更值得體會。朱北海的《俠隱》是安靜的,寫出了一個活在他記憶中北平的市井生活與風土人情。朱北海筆下的北平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姜文印象深刻的北京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時間的距離,並沒有阻隔他們對這座城市的喜愛與懷舊,正陽門車站的雪、護城河圍繞的北平內城、天安門旁的牌樓、東交民巷、南池子、內務部街……《邪不壓正》復活了一個古老城市的過去,這個城市讓人嚮往又惆悵。

《邪不壓正》的熱鬧與安靜

李天然按照藍青峰的安排,躲在鐘樓生活的場景,也充滿安靜的味道,平日李天然在鐘樓裡吃飯睡覺撞鐘,閒了的時候飛簷走壁去找關巧紅談個含蓄的戀愛,這個戲份無比接近《陽光燦爛的日子》,恐怕也是中年姜文放不下的青春情結……設想一下,如果把《邪不壓正》有關復仇、打鬥等熱鬧的戲份全部刪掉,只剩下與青春、愛情、城市有關的安靜戲份,那一定也會帶來獨特的觀感。

《邪不壓正》調用了歷史,影射了歷史人物,有厚重的“大義”作為價值觀鋪墊,但無需糾結要不要全部搞明白這些,《邪不壓正》終歸還是姜文製造的一場銀幕宴席,觀眾主要消費的,也是這位被譽為“最有才華”導演所給出的兩個多小時的娛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邪不壓正》的確提供了充裕的選擇空間,對於大多數觀眾而言,《邪不壓正》的熱鬧已經比較富裕了,至於門道,那是留給有心者額外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