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歷史由來

五臺山歷史由來

大多數到過五臺山的人五臺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臺縣臺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臺山實際上是指五臺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和中臺翠巖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臺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臺。也是由於臺懷鎮寺院群分佈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臺懷鎮視為去過五臺山了。

五臺山歷史由來

紫府佛都(東漢吋山西五臺山名為紫府山)

傳說五臺最早是道家的地盤,《道經》裡稱五臺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五臺山原先並不叫五臺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裡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

佛教傳入五臺山,普遍的說法是始於東漢。

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了五臺山(當時叫清涼山)。由於山裡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臺山又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於當時五臺山是道教根據地,他二人頗受排擠,因此奏知漢明帝。漢朝廷為辨別佛教與道教的優劣高下,讓僧人與道士表演、說明、驗證,因此雙方達成協議——約期焚經,以別真偽(相傳,焚經地點在今西安焚經臺)。焚經的結果,道教經文全部焚燬,佛教經文卻完好如初,故他二人獲得建寺的權利。寺院落成後,以其山形命名為靈鷲寺。漢明帝劉莊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兩字,因而寺院落成後的全名是大孚靈鷲寺。大孚靈鷲寺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起,五臺山開始成為中國佛教的中心,五臺山的大孚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臺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

五臺山歷史由來

南北朝時期,五臺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臺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臺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臺望海寺、南臺普濟寺、西臺法雷寺、北臺靈應寺、中臺演教寺。也因為五臺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臺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臺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臺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臺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臺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臺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臺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臺頂寺廟裡禮拜,叫做朝臺。

五臺山歷史由來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臺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臺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五臺山由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

五臺山歷史由來

在佛教極盛的唐代,五臺山寺院多達360多處,在此也誕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師。盛唐時期,這裡成了海外信徒留學聽經的高等佛教學院,並藉助李唐王朝強盛的國威,伴隨著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擴大而顯赫於世。唐武宗會昌滅法,五臺山寺廟減少。宋、遼、金、元各代,雖屢有修建,但由於戰亂毀壞,未能盡數復原。到了明代,佛教再興,五臺山重修和創建寺廟院庵多達百餘處。清代以來,隨著喇嘛教傳入五臺山,有的青廟改為黃廟,並新建黃廟,出現了青黃二廟各具特色,漢、藏、蒙、滿各族僧眾和睦相處的佛地風貌。

五臺山歷史由來

五臺山東臺頂風光

五臺山歷史由來

五臺山西臺頂風光

五臺山歷史由來

五臺山北臺頂風光

五臺山歷史由來

五臺山南臺頂風光

五臺山包含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在東臺頂能看日出,西臺頂能賞明月,南臺頂能觀山花,北臺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臺山的由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