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1849——1893),字可莊,又字忍庵,號公定,福建福州人。他是福州歷史上最後一個科舉狀元,也是書法家,同時還是一個好官,可惜英年早逝。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書法作品

王仁堪出生官宦之家,祖父王慶雲,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尚書;父親王傅璨,秀才,曾任刑部主事;姐夫陳寶琛是宣統皇帝的老師。仁堪從小志向高遠,同治九年(1870年)中舉人;同治十三年,由舉人考取內閣中書;光緒二年(1876年),朝廷舉行恩科會,他未能參加,事後刻一私章“落第狀元”,勉勵自己;光緒三年,如願以償狀元及第,授職翰林院修撰。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狀元像

仁堪是晚清“清流派”重要成員。光緒五年(1879年),他與前科狀元曹鴻勳等聯名上疏,彈劾對俄使臣崇厚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請斬崇厚以謝國人”,聲動朝野,嶄露頭角。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為籌備自己壽辰大典,挪用海軍軍費修建頤和園,民憤極大。十一月,王仁堪借太和門失火,聯合曹鴻勳等人上疏直諫,要求停建頤和園。此事觸怒慈禧太后,仁堪被外放。臨行時,他寫下了《別諸友》:“聖明無棄才,中外不歧視”,表達了自己坦蕩曠達的胸懷。

光緒十七年(1891年),仁堪出任江蘇鎮江知府。上任不久,便發生了“丹陽教案”。當地民眾在洋人的天主教堂內發現七十多具死嬰,群情激奮,焚燬了教堂。洋人藉此提出了種種無理要求,王仁堪逐一予以駁斥。他呈請兩江總督劉坤一,結案時不追究民眾焚燬教堂的責任,同時給予傳教士適當的撫償。這一處理,既和平解決了外事糾紛,又保全了國體、保護了民眾,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好評。仁堪主張“民為邦本,親民之官,當知民之利病”,親自“巡行鄉里,無論險阻窮僻皆躬到”。任內,他整頓社會治安,興修水利,培養人才,救濟貧弱,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愛戴。三年任滿考績,他的政績名列江蘇省第一。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書法作品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光緒十九年(1893)七月,仁堪調任蘇州知府,蘇州百姓聞訊無不高興,鎮江百姓卻異常難過。據《閩縣鄉土志》記載,鎮江士民聞知,遮道乞留,“有鄉民五人泣於府署外”,曰:“聞賢父母去,痛心耳。”旁人安慰說:“暫去兩月,復至矣。”眾人才破涕為笑,開心得離去。

在蘇州知府任上,王仁堪秉公查辦了周福清科場舞弊行賄案,名噪一時。周福清,浙江紹興人,魯迅的祖父,因此案入獄八年。(清徐珂《清裨類鈔.考試》)

王仁堪素有疝氣疾,在鎮江知府任上就已積勞病重,到蘇州後接管新任,工作繁忙,疝氣發作。醫生誤以為寒疾,藥用麝香過多,服後不久病逝,年僅四十五歲。噩耗傳至鎮江,“士民皆唏噓流涕”。清廷下詔褒揚,事蹟付國史館立傳。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江蘇鎮江王仁堪紀念館

為紀念王仁堪的功德,鎮江百姓修建了“王公祠”。鎮江府還立了功德碑。新中國成立後,鎮江市志、水利志、教育志等都記載了他的重大功績。2017年,建成了王仁堪紀念館。

王仁堪的品德、政聲、文章、書法名垂一時,《清史稿》為他列傳。生前所作詩文收入《王蘇州遺書》,其中《惜陰賦》《志不在溫飽賦》最為後人傳誦。他的書法以歐、褚為宗,骨氣勁峭,大小楷書法極佳,所作《千字文》帖向為學書者臨摹範本。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書法作品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書法作品

王仁堪在福州燈籠巷的故居,現為二十多戶不同姓氏人家居住。在其門風家學影響下,後代子孫人才輩出。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狀元中的書法家,書法家中的狀元

王仁堪書法作品《千字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