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更多科學育兒精彩視頻,盡在【抖音 科學家庭育兒】

要說誰是最心疼寶寶的人?一定非寶媽莫屬了!近來,科長因為寶寶身上的一個“小洞”收到了不少寶媽的疑問。

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耳朵旁邊的這個小洞是個啥?

婆婆說這是“富貴倉”有它的孩子吃喝不愁!是真的嗎?

從洞裡流出的液體臭臭的,我要不要把它擠出來?

對於耳朵前面的這個“小洞”民間有“前倉藏糧,後倉藏糠,耳朵稜上藏衣裳”的說法。但事實上,這並不是幸運的象徵,反而是一種先天畸形

1、“耳倉”=耳前瘻管

事實上,象徵著“富貴”的小洞,學名為:耳前瘻管。

是寶寶在胚胎髮育期,由於形成耳廓的組織發育不完全,造成多開於耳前的小孔。也有少數小孔開在耳垂或耳輪的後邊緣上。

在小孔後面的瘻管深淺、長短不一,呈分支狀分佈。

但寶媽們不必擔心,雖然瘻管縱橫交錯,但另一端是封閉的,不會連通大腦

目前認為耳前瘻管與遺傳有關,在亞非國家比較常見,一般5個人中就有2個人有耳前瘻管。

我國當紅小生王俊凱耳前也有這樣的小洞,可以說是最讓人擔心的“明星同款”了~

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2 、發病症狀

耳前瘻管一般分為單純型分泌型感染型

單純型

這些小洞一生都不會發炎,也不會感染或者分泌白色液體。這種沒有症狀的耳前瘻管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也無需處理。

但經常摳弄、擠壓,也有可能造成感染。一旦感染就有反覆發作的可能。

分泌型

分泌型的耳前瘻管平時會分泌少許白色粘狀液體,聞起來臭臭的,屬於正常代謝產物,局部也可能瘙癢不適。

感染型

有些耳前瘻管容易感染,感染時周圍紅腫、疼痛、膿腫。反覆感染可能會留下疤痕。

如果寶寶年齡較小,感染時也可能伴有發燒等症狀。

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感染型的耳前瘻管,一旦感染就要及時就醫

日常護理

● 保持清潔

如果小孔流出分泌物,用棉籤輕輕擦拭即可。

這時寶媽就要控制住自己的“強迫症”千萬不要擠壓小孔,增加瘻管發炎的風險。

當寶寶洗澡或哭泣時,也要注意不要讓水或者眼淚流入小孔,保持小口局部的清潔乾燥。同時也要告訴寶寶用耳衛生。

● 不挑破膿腫、不放入異物

當瘻管發炎造成腫包後,我們千萬不要自行挑破膿腫幫助分泌物排出。

觀察寶寶,如果不能自行消腫,需要帶寶寶及時就醫!

同時也不要用類似頭髮,細線的異物放入小孔“一探究竟”。不要讓我們熊大人的做法,造成寶寶的瘻管發炎!

● 飲食清淡,增加抵抗力

注意寶寶平時的飲食,清淡為主,儘量不吃海鮮或辛辣的食物。

當寶寶生病時,炎症也很容易發作。所以寶寶生病時也要格外注意瘻管是否有異常。

增強寶寶抗力,減少生病次數也能減少瘻管發炎。

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及時就醫

● 急性感染或皮膚破潰的寶寶需要先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之後再進行手術。

● 如果已經形成膿腫,需要切開膿腫進行引流,炎症消除之後進行手術。

● 手術之後需要清創換藥直到痊癒。

耳前瘻管既不會連接腦部神經,與面部神經相隔也較遠。切除瘻管只屬於一個小手術,所以寶媽們也不必擔心會不會傷及腦部,或造成口眼歪斜。

4、其他常見耳部畸形

除耳前瘻管外,坊間另一富貴的象徵——栓馬樁。也是讓不少寶媽不知是好是壞的東西。

副耳

副耳俗稱“栓馬樁”,因為長得栓馬的樁子,所以被認為“留得住財”,是富貴的象徵。

但其實寶寶耳前多長出的這塊小肉包,是由胚胎髮育過程中,第一鰓弓的異常導致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副耳也會按比例長大。

王俊凱耳邊的小洞,你家娃可能也有!千萬別擠!

副耳需要切除嗎?

一般來說,副耳與神經和大腦血管互不相連。只是多長出來的一塊肉,唯一的危害就是影響美觀。

所以留與不留可以遵從寶寶或寶媽的意見。

切除副耳需要就醫!

很多寶媽為使寶寶上幼兒園之後不被同學嘲笑,選擇儘早摘除。

民間有用繩子結紮在副耳尾部,使副耳壞死脫落的土方法。科長要說,這是非常不科學的一種方法!

一方面,副耳脫落後,壞死部分可能受到細菌感染,抵抗力差的寶寶可能造成敗血症等嚴重後果。

另一方面,繩子結紮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將副耳割下,寶寶會因此痛苦不堪,脫落之後也會留下明顯疤痕

【科學家庭育兒】國家級出版傳媒機構專業團隊,聯合百名育兒專家與萬千家庭一起,專注寶寶的早教、智力開發、性格培養、情商教育、家庭親子關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