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明代,閩南沿海多倭寇匪患,百姓深受其苦。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受命管理福建軍務,“經略海上防倭戍守”,經實地考察,在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4座臨海城堡:鎮海、六鰲、銅山、懸鐘其中鎮海為衛,其他三城分別設立千戶所。四城基本上等距離地排列,有如4個嚴陣以待的巨人,日夜守護著海防前線,構成捍衛海疆的一道堅固防線。如今,這四座古城堡都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懸鐘古城位於詔安梅嶺南門村的詔安灣西岸的突出部,因地形酷似懸鐘而得名。懸鐘千戶所隸鎮海衛,設正千戶三員(正五品)、副千戶三員、鎮撫一員、百戶十一員、旗軍一千一百六十八名。城 “周圍五百五十丈,砌以條石,垣面廣一丈、高二丈,女牆八百六十一,窩鋪十五。東西南北四門上各有樓,其東西二門阻海,北門通路,南門塞之,環海為壕。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賊陷城。隆慶六年(1572年)重修,增加月城三座、垛子六百個、窩鋪十座。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界城廢。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總督覺羅滿保、巡撫陳璸、佈政木哈捐修。”(民國《詔安縣誌·建置·城池》)

在抗倭鬥爭中,懸鐘古城成為東南沿海抗倭禦寇的一大雄鎮而遠近聞名。一代名將戚繼光、俞大猷都曾屯兵於此,是明清兩代東南沿海的要塞之一。清代詔安著名詩人黃開泰的《懸鐘懷古》,寫出了它所處的重要位置與不同尋常的經歷:“平蕩倭寇氣如虹,故壘當年想戚公。極浦偏舟歸夕照,寒山舊樓噪秋蟲。吐吞潮汐濤聲壯,坐鎮東南地勢雄。欲叩英魂覓無處,海天悵望動愁腸。”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懸鐘古城幾經興廢,現存東門、南門和部分殘垣斷壁。1989年重建西門部分城牆。現存城垣周長約1800米,東門、南門保存較為完整,南城門有甕城,東西長13.2米,南北寬8.8米,城門系石拱門,頂寬2.45米,厚1.7米,高2.5米。

在南門殘缺的城牆上鑲嵌著一幅“飛天女神”石刻圖案,畫面上仕女面相豐腴,頭梳雙髻,衣裙飄曳,姿態輕盈飛翔,雕刻精美,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有如唐宋壁畫中飛天的造型。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古城背後便是鬱鬱蔥蔥的果老山,山不高,海拔僅61.5米,怪石磋峨,八峰環拱。山上有明朝嘉靖、隆慶、萬曆年間駐守的武將、文士及巡查官員留下的題詠石刻幾十處,或記載史事,或歌詠山水,或抒發情感,楷、行、隸、篆等各種書體俱全,可謂難得的書法寶庫。在古衛所當中極為罕見,具有著很高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被譽為“漳州第二碑林”。

其中寫得最多的是張元勳。此人系廣東總兵都督同知,曾駐守懸鐘城。萬曆二年(1574年),他奉旨督剿海寇,重回舊地,發現當年種下的500棵松樹“長茂成林”,非常高興,便選擇一塊石頭,題下一番話,希望後人能珍惜這一片綠色。題刻全文如下:“萬曆二年夏,予以鎮守廣東總兵都督同知,奉旨督剿海寇,會師於閩,重至懸鐘,見舊種松樹五百株長茂成林,偶有存棠之感。使後人無忘愛護,則此松可以閱千歲如一日矣,因刻石記之。”果老山上還有明代民族英雄、《石灰吟》作者于謙的兒子、時任閩粵副總兵於嵩題寫的詩:“地險壯嵬峨,行穿翠靄過。潮平千岸闊,雲出萬山多。劍舞吞牛鬥,旌飛剪薜蘿。年來經幾汛,瀚海息鯨波。”氣勢不凡,很有其父詩作之風。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又如,《題捍海三雄鎮 (謂南之懸鐘、北之烽火、南澳之新鎮戍也)》的詩有兩首,其二寫道:“千年雄鎮一時開,收拾風波入座。羅罟結成包括盡,鯨鯢安得逐潮來。”抒發了海防將士為民眾太平而鎮守海疆的豪情壯志,讓人讀後肅然起敬。此詩作者羅拱辰,廣西馬平舉人,據史料記載,羅拱辰在任海防同知時,曾同僉事梁士楚督兵追殺騷擾海面的劫賊楊老。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以及“青蓮聳秀”“山城出色”“凌雲”,包括劉大勳(安徽六安人,時任南澳副總兵)、蔡潮(臨海城關人,兵科給事中)、羅拱辰(廣西馬平人,時任海防同知)、蔣基(江蘇蘇州人,時任南路參將)等一二十人的時刻題字。

還有一方“勝利”石刻,乃民國卅四年的縣長鍾日興於抗戰後所題,在自古就是抗倭前哨的英雄古城留下這樣一方紀念,可謂意味深長。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懸鐘古城在當地最知名的當屬關帝廟了。關帝廟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 初時是在城東北,隆慶四年(1570年)才遷至城西門(即現址),由門樓、拜亭、正殿組成,面朝大海,背靠果老山。廟宇雖小而香火旺盛,朝拜者甚眾。在那“義存千古”四個端莊遒勁的匾字下面,帷幕中的關公聖帝身著繡袍,頭戴金冠,棗面鳳眼,手捋長鬚,其神情威武,大義凜然。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關帝廟規模雖然不很大,卻頗具特色。從建築來說,廟頂所有的雨水,都歸集於兩邊的四個水槽然後流出。水槽設計為龍嘴,象徵龍吐水。屋脊也非通常的燕尾樣式,而是用剪瓷雕成的兩個龍頭,顯得與眾不同。就文化淵源而言,據當地老百姓說,廟裡供奉的關帝爺神像,與東山銅陵關帝廟(臺灣關帝廟的香緣祖廟)的神像是同一段樟木雕成的,十分有靈感。相傳明崇禎六年(1633年)10月,海賊劉香劫掠詔安沿海一帶,圍攻懸鐘城,夜間看到有兵將巡城而不敢進犯,後輾轉探知是關帝顯靈,驚悚而不再妄動。為洩憤,他們竟然派人扮作香客混入廟中,在帝君聖像上釘了一支鐵釘以定住關公,據說這支鐵釘至今還留在聖像身上,因為不能傷了武聖靈氣,沒人敢察看。

廟裡還有一副楹聯:“英雄幾見稱夫子,豪傑於斯乃聖人。”意思是,作為一名武將,關雲長死後被尊為“夫子”,當作“聖人”,這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濱海勝地,自然少不了媽祖廟。懸鐘古城也有一座,當地人稱之為“勝澳天妃宮”,已有數百年的歷史。雖然規模比較小,僅75平方米,卻有自己的特色。它由拜亭、主殿帶右廂房組成。主殿為重簷懸山式,廂房為穿插式結構,極具明代的建築風格。廟前有一灣白色沙灘,佈滿許多形狀怪異的石頭,有的像老牛,有的像小龜,非常有趣。附近還有“聰明泉”,鑿井汲水,飲之清甜甘冽。

勝澳天妃宮是人們朝聖與旅遊之地,歷史上不少名人學者在這裡留下詩文墨寶。明代地理學家、著有《東西洋考》的張燮(龍溪縣人),曾寫過一首《勝嶼歌》刻在石頭上,極言此地風光之美,可惜石碑已毀。據《詔安縣誌》載,“勝澳天妃宮,明懸鐘遊官兵遇汛期誓師於此”。可見這裡還曾是南澳總兵水師巡邏、操練、船舶停泊之處。由於寇亂兵災,勝澳天妃宮年久失修,逐漸荒廢,1986年重修,並與果老碑林、關帝廟、鍾門巨浪、望洋臺、祥麟塔、古練兵場等景點,形成了懸鐘古城名勝古蹟群。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出古城南門,沿著臺階拾級而上,走不遠路,眼前豁然開朗。只見藍天之下,大海無涯。遠眺,碧波萬頃,洶湧澎湃;近看,潮起潮落,氣象萬千。素有“鍾門巨浪”之稱,乃詔安二十四景之一。岸邊有一塊天然巨石,巨石高6米左右,寬約3米,坐北朝南,巍然屹立,立面平整,如同一面鏡子朝向大海,上面刻著“望洋臺”三個大字, 每個字約有1.5米見方,筆力雄渾。與東山水寨大山的“宦海恩波”一樣,為明代福建布政司右參政蔡潮手跡。是蔡潮為設哨觀望鼓舞士氣,擇巨石揮筆而出的勵志銘。他還寫過《懸鐘八景詩》。其中《倚石望洋》一詩寫道:“極目茫茫天作維,浪花排浪鳴春雷。藐漢鯤鵬起雲翼,輕鴻犍鵠驚飛回。頓遣塵襟開遏塞,到此真應笑河伯。便欲垂竿連六鰲,未辯絲綸空嘆息。”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望洋臺下,幾十米遠處的地方,有兩塊風動石。其中一塊很像鄰近東山銅陵鎮關帝廟前的那塊,因此有“兄弟石”的說法。另一塊因海水的不斷侵蝕,表層形成了密密麻麻、狀似蜂窩的紋路,顯得尤為奇特。風動石歷經千百萬年來的風吹雨打依然紋絲不動,讓人歎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祥麟塔,始建於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次年落成。為樓閣式石塔,高24·5米,基座邊長24米,八角空心造。基座之上七層塔身,層層均置腰簷、開圓拱門。塔內有螺旋形石階盤旋而上。二層以上各有小門,東門“朝陽”,西門“挹暉”,南門“迎薰”,北門“拱辰”,為舉人沈丹青所書。1925年因雷電破壞,塔頂跌落,塔前傾斜並現裂痕。1987年修復。登臨遠眺,濱海風光皆入眼來。

探秘漳州四大海防古城之人文深厚的懸鐘古城

附:

衛所制,是明朝最基本的軍事組織制度,最早由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提出。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下令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衛設指揮使,統兵5600人;衛下設千戶所,統兵1120人;往下還設有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調發從徵,無事則還歸衛所。明代的衛所兵制,實乃吸取中國歷史屯田經驗,是一種寓兵於農、守屯結合的建軍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