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爲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中國畫家汗牛充棟,各流派爭妍鬥豔。

具有代表性的如黃派、徐派、米派、北方山水畫派、南方山水畫派、湖州竹派、常州畫派、嶺南派等。或以師承流傳,或以地域聚合。

有一個畫派非常獨特,僅僅是從一個小縣城發展而成,卻成為代表全省的畫派。

當代的漆畫大師沈福文、原中國書協副主席林林、臺灣十大畫家沈耀初等均出自該縣。

這便是被稱為“閩派”的“詔安畫派”。這個非常厲害的縣城便是在福建最南端、有“福建南大門”之稱的詔安縣。

一個小小縣城竟何以成就一個流派?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詔安山水

詔安自古文化發達,人傑地靈。

詔安書畫始於唐代。自唐以來書畫之風長盛不衰,名家輩出。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詔安九侯山

從明末到清代中葉,詔安書畫人才濟濟,名家薈萃。見諸《福建通志》、《漳州府志》、《詔安縣誌》等史籍記載的,有沈起津、廖彩、沈寶善、謝廷燴、潘潛、康瑞、沈大咸、沈和、劉國璽、劉長清、劉良淳、葉觀海、沈錦洲等知名書畫家。沈起津的《雙屏泰山廟記》被譽為碑林瑰寶。康瑞(字喜子)至今仍備受閩臺畫界推崇。《漳州府志》載:“康喜子畫百卉,潑墨淋漓。”《詔安縣誌》說他“善畫法佛像,兼山水人物,一抹立就,蕭疏蒼老,不假修飾,深得雲林之趣。”劉國璽“以山水畫聞遠近”,“尤精龍虎”,頗有名家風範,對詔安畫派的形成有較大影響。沈錦洲“以牡丹鳳著稱”,“謝穎蘇(字琯樵)、沈瑤池少時皆執贊其門”。他的宋院派基本功訓練對詔安畫派影響很大.他曾到臺灣進行藝術創作,賣畫為生。

清中葉以後,詔安繪畫步入輝煌時期,形成了以謝穎蘇、沈瑤池、汪志周為代表的詔安畫派。它既繼承了前代福建畫家的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都是詔安人,故稱“詔安派”。福建畫史專家王鐵藩先生有關詔安畫派的形成和內涵指出:“詔安畫派是以沈錦洲院體工筆畫為基礎,摻合康喜子、劉國璽的寫意筆墨,演變為半工寫,又承繼黃慎沉雄蒼勁的畫風,華曲幽穆清麗的韻致;著色偏重赭石、花青,以孤冷雅淡自成一格。著名畫家有謝穎蘇、沈瑤池、汪志周、吳天章、許釣龍、沈鏡湖等。從事者達數十人,一脈相承,代有發展。影響波及全省(包括臺灣),所以詔安畫派又有閩派之稱。”謝穎蘇、沈瑤池、吳天章、許釣龍皆善畫花鳥,合稱“詔安花鳥四大家。”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謝穎蘇(琯樵)作品

清末民國時期,詔安書畫家達80多位。

繼謝穎蘇、沈瑤池、汪志周之後,詔安書畫壇上,相繼湧現了胡倬章、沈祖文、謝聯璧、西舫、吳天章、許釣龍、馬兆麟、沈瑞圖、沙韻、林嘉、沈鏡湖、翁正曦、謝錫璋、沈瑞舟、林壬、馬徵祥、韓希琦、謝錫銘等書畫名家。馬兆麟(東山人,時屬詔安縣)在保持詔安畫派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成功地將任伯年為首的海派畫風融入詔安畫中,使詔安畫派吸收了新的藝術營養,在詔安畫壇上起了承先啟後的作用。1885年,馬兆麟以水墨畫四景圖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榮譽獎狀。他晚年創“宜宜軒”,潛心於書畫詩文。其子馬徵祥、孫馬雪村、曾孫馬馳,都以書畫聞名,在閩南、臺灣、東南亞各國享有盛譽。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馬兆麟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詔安相繼出現林林(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沈福文(四川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沈柔堅(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林仰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韓柯(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沈錫純、沈耀初(臺灣十大美術家之一)、許海欽等馳名中外的書畫家,以及在藝術上頗有建樹的謝有秋、沈漢楨、徐序行、許沙洛、沈榮添、高繼文、沈吉文和一批中青年書畫家。

改革開放20年來,詔安能書善畫者參加各級美協、書協的有近百人之多,許多作品入選全國展覽並獲獎。《中國美術家名人辭典》記載歷代詔安籍書畫家23人。詔安書畫家在海內外藝壇盡領風騷。1993年被文化部正式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沈福文漆畫作品《鯉魚》

在詔安燦如群星的著名畫家中,對臺灣繪畫影響最大的,首推詔安畫派的領袖謝穎蘇。謝穎蘇曾多次赴臺講學作畫,臺南海東書院、艋胛青山宮、臺北板橋大觀義學等學堂,都留下他的足跡。臺灣美術之發展,謝穎蘇起了啟蒙和開拓的作用,被譽為臺灣畫壇的開山祖師。日本學者尾崎古邨在《清朝時代之臺灣》中,把“謝穎蘇之畫”列為臺灣歷史文化的一大瑰寶。謝穎蘇的花竹畫,勒石懸刻或懸掛於臺灣忠烈祠和臺灣歷史博物館,當作清代臺灣畫作的藝術遺產。臺灣出版的《中國書畫》,謝穎蘇的代表作,與趙孟頫、王冕、董其昌、徐渭、任伯年、吳昌碩等歷代名家畫作相併列。可見臺灣畫界對謝穎蘇的高度推崇。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謝穎蘇(琯樵)作品

沈耀初是繼謝穎蘇之後,在臺灣畫界影響很大的詔安畫家。沈耀初生於1906年,是沈鏡湖的高徒。1948年,他到臺灣任美術教員,次年曾在臺中市省立圖書館展出個人繪畫作品六十多幅。此後十多年,他隻身漂泊,隱居陋巷,以教養畫,甘於寂寞,在清苦的環境中,潛心於畫藝的探求,終得正果。1973年8月,他的八十幅花鳥畫首次在臺北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引起巨大轟動。翌年,臺灣畫學會授予他“最優國畫家”稱號和“金爵獎”。他的畫品先後多次在美、日、德等十八個國家展出,被很多國家的博物館和收藏家所典藏。1982年,臺灣評選“十大畫家”,他和張大幹等並列膺選。1984年,臺灣拍攝的《臺灣十大美術前輩》紀錄片,介紹了張大幹、黃君壁、沈耀初等在“今日臺灣畫壇有絕對地位及影響”的畫家。

一個小縣城竟成就一個畫派,成為代表全省的流派,影響全國及海外

沈耀初作品

沈耀初的作品,最大特點是“在混亂中見其單純,用柔筆而能造成其渾厚的氣勢。”翻開大型畫冊《沈耀初畫集》,可強烈地感受到他六十多年繪畫生涯中,熱愛生活、熱愛家鄉的潔淨心靈和浸染著詔安畫風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是詔安士渡村人,其畫作多以“士渡人”、“士渡叟”落款。他還有“閩之丹詔”、“家在詔安城南”等十多枚閒章,表達了一代畫家的拳拳鄉情。在《學畫自述》中,他深情地寫道:“明清兩代,詔安文風昌熾,詩文書畫人才輩出……影響所及,舉凡縣內名宦縉紳,士林學子,莫不千方百計蒐藏名家真跡,增取生活情趣。於是衙暑館舍、廟祠寺院、旅舍會館,莫不懸掛名家字畫。我自幼耳濡目染,對那些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真有說不出的欣賞與愛好,課餘便揹人塗塗抹抹的嘗試起來。”沈耀初之外,臺灣當代知名畫家許海欽、沈兆鵬、許凱夫等,都來自詔安“書畫之鄉”。他們在臺灣既作畫又育人,桃李滿天下,聲譽傳中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