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物理網點與焦灼的城商行 金融科技轉型定成敗

消失的物理網點與焦灼的城商行 金融科技轉型定成敗

正如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在一份報告中所指出的那樣,早在數年前,數字技術已開始重塑零售銀行業務,但彼時的銀行並不以為然。一些公司銀行家甚至希望能避免重大顛覆。

時至今日,銀行家們發現自己正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而這種壓力正是來自於金融科技所引發的新競爭。

隨著數字化創新浪潮加速襲來,具有數字敏捷特性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僅在平臺、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創新科技方面有矚目影響,也顯示了其在滿足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而進行的產品和服務升級上強大的競爭力。

“傳統公司銀行或面臨極高的經濟損失。未來五年,我們預計這些新的數字平臺和渠道將威脅到傳統公司銀行約30%的業務收益。”對此,BCG報告稱。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AI取代人力,電子銀行取代物理網點的呼聲越來越高,就如懸在銀行物理網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尤其在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網絡銀行等的夾擊下,越來越多的銀行物理網點正日漸凋零,面臨消失。

而“群狼環伺”中,城商行處境就顯得比較尷尬。正所謂向上沒有實力與大行競爭大客戶、大項目;但向下又受金融科技企業衝擊,大量場景被佔據,失去客戶接觸點。在夾縫中生存的城商行心態無疑也是焦灼的。

相比之下,上市銀行則在積極擁抱金融科技,不斷加快支付、信貸、客戶服務、數字化等領域的佈局,同時加強與互聯網公司合作,與外部企業實現戰略、平臺和系統對接等合作,不斷藉助金融科技實現產品和服務的升級和延伸。

可見,在金融科技跨界滲透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唯有加快轉型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

消失的物理網點

新經濟e線瞭解,今年4 月9 日,建設銀行上海九江路支行將其重新改造後的一層營業網點對外開放,這裡也成為了國內首家無人銀行網點。取而代之的是,機器人大堂經理通過語音交流引導顧客辦理業務。

此前,查詢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數據統計發現,自2016年5月30日至2018年5月28日,我國銀行物理網點共退出4591家。其中2016年1259家,2017年2540家,2018年792家,從2017年後半年開始銀行退出網點數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

此前,查詢銀保監會金融許可證數據統計發現,自2016年5月30日至2018年5月28日,我國銀行物理網點共退出4591家。其中2016年1259家,2017年2540家,2018年792家,從2017年後半年開始銀行退出網點數目同比增速平均是55%。

從地域分佈來看,銀行物理網點關閉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北、浙江、河南、山東、遼寧和廣東等地。

對此,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表示,雖然目前看來銀行“關停潮”的說法有些言之過早,但是從網點數目的變化趨勢上來看未來確實存在這種可能。

從國外的經驗數據來看,一方面,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導致銀行業整體利潤水平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網點作為銀行最為“昂貴”的渠道資源,能否實現有效回報將決定銀行的整體績效水平,作為網點主要功能的吸儲,這些年來已經呈現下降趨勢。

Wind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上市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明顯下降,26家A股上市銀行吸收存款的增長率從2016年的10.3%下降至2017年的6.1%,同比大幅下降超過四成。

另一方面,網點租金和人工成本上漲、硬件維護成本和設備更新投資需求也在競爭的壓力下大幅度“被動”上升,進一步加大了網點的盈利壓力。

在上述26家A股上市銀行中,報告期內的應付職工薪酬從2015年開始一直居高不下,總規模在3億元左右,提升網點渠道整體投資回報率以及單點的經營效率將成為銀行關注的核心問題。

目前,金融科技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快速發展,影響了銀行支付結算業務收入、業務銷售渠道、存貸款業務發展,這些都對銀行物理網點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市場普遍擔憂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網絡銀行以成本低、效率高有數據支持等優勢迅速搶佔市場,成為一些年輕人的首選。因此,銀行的物理網點呈現收縮之勢在所難免。

以上市銀行為例,從線上應用使用者情況分析來看,各銀行APP使用者性別比例差異明顯,其中北京銀行(601169,股吧)(601169.SH)APP京彩生活使用者性別百分比差距最大,男性用戶達到77.68%,女性用戶僅佔總用戶數的22.31%;其餘銀行APP使用者皆為男性較多,男性用戶能快速適應APP線上辦理各類型業務的操作模式,對於APP使用所帶來的便利性更敏感。

從年齡劃分的話,各銀行APP呈現明顯的趨勢,主要用戶群集中於24至30歲的群體,其中以浙商銀行APP用戶所屬該年齡層人數比例最高,達到66.39%。

焦灼的城商行

據新經濟e線瞭解,儘管絕大多數城商行都已經認識到發展金融科技的重要性,並且開始了探索與實踐。但由於技術儲備、資金實力、人才、機制等方面的限制,實踐多數在“點” 上展開,系統性、前瞻性不足,多數實踐並沒有帶來滿意的成果。

近日,由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等單位聯合發佈的“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整體而言,城商行發展金融科技主要採用的是跟隨策略,採用有成熟應用案例的技術,但多數城商行對實踐結果並不理想,主要因為原有團隊在金融科技領域能力的不足和銀行固有管理機制的限制。

截至目前,城商行面臨的困境在於,區域差距大、同質化嚴重、風控能力弱、持續盈利能力差。主要是城商行定位於服務地方經濟,與區域政府有著緊密聯繫。

據統計,全國約有75%的城商行為政府直接或間接控股。這種股權結構使城商行顯示出明顯的區域特色。其中,東部城商行數量佔134 家城商行的41%,但資產規模佔到約53%;而西部地區城商行數量雖然佔整體的34%,但資產規模僅佔約20.4%。

上述報告也稱,儘管有相當數量的城商行開始調整市場定位,向大型銀行看齊,轉為與大型銀行爭客戶、爭存款,但也導致高息攬儲、高息放款,積累了嚴重風險。

同時,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城商行息差收入也普遍降低。截至2018 年一季度,城商行平均淨息差已下降至1.90%,較2012年下降約1.20個百分點。

此外,隨著實體經濟下行,金融業“脫實向虛”的現象日益凸顯,金融亂象頻發,監管部門監管力度隨之大大加強,同業擴張受到監管嚴控。其中,銀行同業和金融市場業務受到重點治理,使得2017年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來出現首次收縮,同業理財比年初淨減少3.4萬億元。

相比之下,城商行資產回報率更是低於銀行業整體水平,利潤增長基本靠規模擴張。同時城商行資本充足率也低於銀行業整體水平,抗風險能力弱,持續盈利水平堪憂。

2015年,隨著央行宣佈取消存款利率上浮區間限制,歷時近十年的利率市場化改革接近尾聲。

上述報告通過問卷調研發現,目前,我國城市居民的互聯網化率已經非常高,銀行存、貸、匯三大業務板塊的互聯網化率將持續提升,傳統銀行的傳統業務模式將繼續承壓。

面對金融科技企業的快速發展,城商行認為最大的挑戰在於客戶的變化——“應用場景被第三方佔據,失去客戶接觸和數據”(89%),“客戶對服務和體驗的要求不斷提升”(80%)和 “客戶特別是年輕客戶流失”(68%),是受訪行公認金融科技給城商行帶來的前三大挑戰。

對此,報告稱,金融科技企業沒有線下網點,從誕生起就依靠精準識別用戶需求、提供極致用戶體驗來帶動業務發展。與金融科技企業的用戶思維不同,銀行過去主要以產品思維為主,需要花力氣做出轉變和創新。

有受訪的城商行人士直言,“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認為銀行業物理網點還會存在30 到40年,將來60後退出市場的時候,銀行線下業務便會消亡。”

另有城商行人士表示,“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發展金融科技,用市場化的方式去實施。小銀行養不起高端人才,舞臺也太小,將來發展金融科技的方式一定是市場化、開放式的,我們只需把握住關鍵流程,部分事情可以交給專業的科技公司去做。”

轉型定成敗

新經濟e線獲悉,在這輪數字化浪潮顛覆中,各大上市銀行均加快了金融科技轉型的步伐。

德勤研究報告指出,2017年報中多家上市銀行均提到了金融科技方面的成就與佈局,具體表現為進一步推動大數據、雲平臺和區塊鏈等新技術與銀行業務的深度融合。

在單一的線下渠道無法滿足商業銀行的發展需要的情況下,大多數上市銀行致力於推動營業網點和電子渠道的協同發展,各大銀行均採取了線上渠道建設與線下渠道智能化運營並行推進的模式。

在線下渠道的智能化轉型中,各大行都通過電子渠道綜合櫃面替率、可視化設備櫃面業務分流率、電子銀行分流率等評價指標,展現銀行不同渠道間的協同效應。

以電子銀行的用戶數量為例,工、農、中、建的銀行手機銀行用戶規模客戶數持續增長,紛紛超過2億戶。

如交通銀行年報則顯示,該行2016年對手機銀行保持兩週左右一次的快速迭代更新,全年共進行31次版本更新投產,完成820餘項功能新增或優化。截至2017年末,交通銀行手機銀行客戶數達到了6106萬戶,同比增長21.73%。

同時,一些區域性的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也愈發重視互聯網金融。例如,2017年重慶農商行將手機銀行業務著重向縣域拓展,用戶增長27.92%至681.58萬戶;常熟銀行手機銀行用戶增長86%,活躍用戶數量增長2.2倍;寧波銀行全年手機銀行的使用量已超過網上銀行,成為該行客戶首選的服務渠道。

此外,隨著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快速迭代更新,大數據、雲服務、互聯網IT技術、區塊鏈等科技創新與應用被廣泛引入金融服務領域。

在2017年報裡,幾乎所有大型商業銀行與金融集團都提及到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以及數字化渠道上的投放,部分銀行亦涉及雲計算發展,並透過與電商等跨行業的合作,擴充現有的銷售渠道與產品種類,更有甚者部分銀行已開始研究物聯網的應用。

各家上市銀行都已意識到科技對於銀行業轉型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促進科技在銀行業務方面發揮的引領作用,各家銀行正在運用多元的創新技術在豐富的金融場景下創造全新的智能體驗。

德勤研究統計2017年上市銀行年報發現,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的屬於前三大創新技術。

“人工智能”:13家上市銀行在2017年上市銀行年報中提及了智能客服系統,比如在手機銀行中推出智能投資顧問、智能搜索、根據客戶類型推薦相應產品等資產管理服務以滿足客戶資產保值增值需求;人臉識別技術也成為了多家上市銀行輔助審核客戶身份的方法,多家上市銀行通過人臉識別功能打造智能櫃檯,並將該技術運用於手機銀行的身份識別與登錄。

“雲計算”:7家上市銀行在2017年報告中提及雲計算技術,其中多家銀行將雲計算與大數據、智能算法等技術相結合,升級了智能投資顧問系統。雲計算不但為客戶的個性化服務、大數據的應用提供了可能,也為客戶與銀行提供了更全面,更系統化的安全保證。

“區塊鏈”:5家上市銀行在2017年年報中提及區塊鏈技術,基於區塊鏈與雲服務技術,運用在信用證開立、資產託管、實時監管等的業務場景中。2017年各大上市銀行均增加了在區塊鏈板塊的探索投入,積極探索交易信息不可抵賴、安全同步等功能,同時增強了客戶的參與度與信息透明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