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見證後來的井柏然

《後來的我們》見證後來的井柏然

當北漂題材在大銀幕和小熒屏都進入一個瓶頸期時,臺灣人劉若英執導的北漂故事《後來的我們》一夜之間成為五一檔預售成績最好的電影,據說全國各城各院校的點映都哭倒一片,阿咩看的這一場,連盯場防盜攝的保安都在悄悄抹眼淚。

影片講述的是80後、85後在北京為夢想與愛情奮鬥的故事,卻在全國不同年齡段的點映觀眾裡引起共鳴,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還不知愛情與奮鬥之艱辛的大學新生。十年的跨度,兩代人的價值觀變化,都阻擋不了情感爆發出的強大力量。井柏然扮演的林見清,無疑是這股力量的關鍵施力者。

《後來的我們》見證後來的井柏然

林見清自小時候和父親去北京出差時在中關村看到一個遊戲光碟後,便暗暗在心中誕生了設計遊戲的夢想,併為之考去北京讀書。父親對他沉迷於遊戲的人生不太理解,直到林見清在回家過年的長途火車上遇到一心嫁個北京人的“北漂”女孩方小曉——這個唯一懂他並支持他夢想的女孩。

現在還有不少人會認為,像林見清這樣的天之驕子,名牌大學畢業,不愁前路無工作。但一個沒背景沒儲蓄的男人在北上廣創業,付出的艱辛遠不止吃多少頓泡麵、住多少年地下室可以計算。電影在這方面做了非常現實的表現。比如林見清和方小曉租住的那個小房間,兩人在中關村的工作狀態,井柏然粗糙而不失斯文的皮膚,一喝酒就紅的眼眶。因為細節過於真實,才會讓每個在大城市打拼過的人都會覺得親切,極其有代入感。

《後來的我們》見證後來的井柏然

井柏然將一個男孩在戀愛的顛簸中、為夢想從底谷到反彈的過程裡逐漸歷練成男人的蛻變狀態,把握得非常精準。少年白頭的林見清在剛畢業時也比其他同學成熟和有遠見,對愛情和理想的不輕易放棄和不過多解釋都構成了人物的一種魅力。不知道更早一些時候的井柏然會怎樣處理見清發達前的戲,現階段的井柏然讓見清骨子裡的魅力散發得非常讓人有認同感,在同學面前為面子頹廢過,但不幼稚;在小曉面前耍過流氓,但不輕浮;在中年危機到來時面對失去的愛人與父親,他卻又哭得像個孩子。

《後來的我們》見證後來的井柏然

儘管大家還是習慣叫井柏然為“井寶”,但看到林見清的淚水,你可能突然會覺得井柏然不一樣了。他不是沒演過文藝片,不是沒演過穩重男人,但是在林見清身上看到的層次感,更像是來自他自身的表演歷練。大抵是因為林見清實在太真實,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像一個句點,為井柏然的表演生涯畫上一個轉折。在曾創影史紀錄的《捉妖記》系列之後,井柏然明顯開始主攻磨礪演技的作品,除了這部《後來的我們》,還有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在全民追流量的今天,井柏然也要像林見清一樣蛻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