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寫不來「初」字,有點尷尬

初中生寫不來“初”字,有點尷尬

有個學生寫了篇隨筆,題目是《初三了》。他在裡面寫道:經過了漫長的初一初二,我終於迎來了初三,初中的最後時光,我一定要認真學習,給我的初中生活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通篇文字表現了一個初三學子的緊迫感,和發奮圖強的決心,真實而有痛感。

觸目驚心的是,每個“初”字,都少了一個點。

今天改七年級的月考卷,我改的是語言運用部分,答題的時候,考生必須要亮出人物的身份,也就是必須寫這樣一句話:我是初一(5)班的張浩。這麼多的同學一起來寫這個“初”字,寫的人多了,錯的自然也就不少,而且犯的都是同樣的錯誤。

初中同學為什麼寫不來這個“初”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偏旁不瞭解,分不清楚“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區別。

《說文解字》是這樣解釋“示”字的:“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也就是說,“示”指的是神事,是和鬼神有關的,和鬼神有關的字一般都是“示”字旁。

比如“社”字,《說文解字》雲:“地主也。從示土。《春秋傳》曰:‘共工之子句龍為社神。’”社,代表的就是土地之主,也就是土地神。像這樣指“神事”的,一般就是用“示”字旁。比方說我們過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的“福”字,《說文解字》就釋為“祐也”,就是神靈保佑的意思,還是和神有關。

“初”字和神有沒有關係呢?《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始也。從刀從衣。裁衣之始也。”很顯然,它是裁剪衣服的開始,和衣服有關,和神無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裡說的更清楚一些:“始也。從刀衣。會意。裁衣之始也。衣部曰。裁,製衣也。製衣以針。用刀則為製衣之始。引伸為凡始之稱。”縫製衣服是要用針的,但是,開始都要用刀先把衣服的料子裁好,“初”字從刀從衣,也就是製衣最初的步聚了。“開始”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

我們講母愛總喜歡引用孟郊的兩句詩: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母親用針線幫即將遠行的遊子縫製衣服,衣服是用針線縫製的當然沒有錯,但是,如果不先用刀裁好,這衣服是沒有辦法縫的。“初中”是初級中學的簡稱,也含有“開始”之意,與“初”字的本意是一脈相承的。

其實,只要記住“初”字是用刀裁衣服的意思,那就肯定知道“初”字是和“衣”有關而不是和“神”有關了,自然也就不會寫錯偏旁了。

《說文解字》釋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凡衣之屬皆從衣。”記住一條就行了:所有與衣有關的字,都採用“衣”字作偏旁,如“被、褲、衫、裙”,莫不如此。

“初”字就是用刀裁衣服,當然是“衣”字旁了。


關注身邊的教育故事,關注“第1號教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