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網點 、「失寵」的現金、「失意」的櫃員……真相竟是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金融科技的浪潮席捲全球,以驚人的能量改變著傳統金融業,並催生了諸多金融新業態。那麼,在金融科技浪潮席捲下,我國傳統銀行遇到了哪些衝擊?採取了哪些應對舉措?未來將會怎樣?為幫助廣大讀者更好地瞭解金融科技時代我國銀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本報策劃推出“金融科技大潮下的商業銀行轉型”系列報道,今日刊發第一篇《直面衝擊 凝神謀變》。

■本報記者 向 紅

出門不帶錢包、貸款不跑銀行、動動手指就能購買理財產品、機器人投顧幾秒鐘內就能替你做出投資決策……金融與科技的不斷融合,無形中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金融業的生態鏈,甚至滲透至中國社會的每一根“毛細血管”。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在金融行業,這股強勁的風就是金融科技大潮。毫無疑問,它在給人們的金融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傳統金融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挑戰……

“失落”的網點

“你現在口袋有多少現金?”“有多久沒去銀行了?”在這兩個問題面前,相信不少人有著相似答案:口袋裡幾乎沒有現金;去銀行的次數越來越少,有時幾個月都不去一次。可以看出,隨著金融與科技的進一步融合,銀行實體網點的競爭力正在逐步下降。

在建設銀行工作近25年的王女士,這幾年最直觀的感受是:銀行的物理網點佈局和櫃員人數增速普遍放緩,一些低效網點在裁減,現有網點紛紛從大而全轉向輕型化、智能化。

“剛進銀行時,我在櫃面工作,銀行的櫃檯高度大概到我胸口的位置。我們坐在玻璃隔斷後用一支筆、一把算盤為客戶辦理基礎的存取匯兌業務。後來,隨著銀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櫃檯慢慢變成了開放式,我們直接拿著平板電腦與客戶交談。如今,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出現了大堂經理是機器人、門口保安是人臉識別閘機的無人銀行。”網點的不斷變革讓王女士既興奮又憂慮。興奮的是,網點的不斷轉型升級,增強了客戶體驗,緩解了櫃員工作壓力;憂慮的是,在金融科技的衝擊下,現在到網點辦理業務的人越來越少。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儘管近幾年各商業銀行加大了網點轉型力度,讓網點未來感、科技感十足,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在銀行網點敞開胸懷擁抱未來的另一面,則是網點的逐步裁減。

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變化。據證券時報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五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外資銀行的營業網點累計關停326家,其中2018年1月22家,2017年12月164家,2017年11月90家,2017年10月50家。

要知道,數以萬計的物理網點,曾經是商業銀行的絕對競爭優勢,給銀行負債端帶來源源不斷的低成本資金。但在互聯網金融尤其是移動支付的衝擊下,這些落地基層的網點漸漸失去了往日的“繁榮”。

“銀行網點競爭力下降、客戶逐漸減少,除了銀行信息化的快速發展讓客戶足不出戶就可辦理許多業務外,互聯網企業憑藉先進的技術手段在銀行支付、理財、信貸等領域的逐步蠶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汪川表示。

可以看到,目前在小額支付領域第三方支付公司已處於領先位置,這不僅弱化了銀行在個人業務上的支付結算功能,而且改變了銀行與其客戶的關係。

以餘額寶、財付通、P2P為代表的互聯網理財投資類產品憑藉買賣方便、收益高等特點,吸引了眾多原本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客戶,它們在削弱銀行理財渠道功能的同時,還分流了銀行的存款。目前銀行遭受互聯網理財產品最為直接的壓力就是存款吸收能力的下降及存款成本的上升。

近幾年火爆的P2P平臺,雖然受到不少詬病,但是卻給銀行的個人信貸業務帶來了較大的衝擊。根據網貸之家的統計,截至2017年10月底,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了57812.89億元,而2016年同期歷史累計成交量為29650.33億元。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毫無疑問,未來是新青年人主導的社會,不會使用現代支付工具的人將會越來越少。互聯網巨頭移動支付的遍地開花和“無現金社會”的加速,將進一步減少銀行櫃檯業務辦理量,網點收縮將是不爭的事實。

“失寵”的現金

上世紀80年代,“有獎儲蓄存單業務”曾風靡一時。對於彼時剛參加工作的農業銀行江蘇南通開發區支行季國新來說,這種創新的攬儲方式,令他至今記憶猶新。當時不少人為了抽中高額的獎品,紛紛到銀行辦理有獎儲蓄存單,存單面額分5元錢和10元,存期分半年和一年。存單到期後就參加抽獎,即使抽不中,也可拿回本金和利息。

“有獎儲蓄存單業務”帶來的新鮮感,很快在上世紀90年代被存摺、銀行卡的“便捷性”所取代。此後僅十幾年光景,銀行卡又被取代,一串串數字組成一個個虛擬賬戶,從交通、餐飲、購物到娛樂的所有消費,“掃一掃”“滴一聲”,一秒搞定。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支付改變生活”已經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作為“傳統的顛覆者”,二維碼支付、雲閃付、雲支付等“無紙化”支付方式不斷湧現,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讓人們的消費和支付行為發生著變化。

當人們正享受著無現金生活帶來的便利時,傳統金融機構卻承受著因現金“失寵”帶來的轉型之痛。瑞銀在一份報告中說,由於移動支付的崛起,估計僅2016年度,傳統的銀行和支付處理機構就損失手續費達300億美元。

現金的逐漸“失寵”,給銀行業帶來的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作業模式開始發生質的變革。過去是靠門口發傳單、發放小禮品等方式來搶客戶,而在在“互聯網+”浪潮中,流量和場景則成銀行之間互相搶奪的戰場。

無現金生活也使ATM慢慢淡出舞臺。如果你有留意,會發現某些曾矗立在購物中心角落裡的ATM,不知道什麼時候被悄無聲息的搬走了。“現在,ATM的江山已經開始動搖了。雖然ATM在很長時間內不會消失,然其萎縮已經成為趨勢。從2017年開始,多數銀行都在撤,因為現在現金的交易量完全不如以前了。”某大型商業銀行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毋庸置疑,隨著金融科技企業在移動支付、小額信用貸款、資產管理等領域的步步滲透,全面開啟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

“失意”的櫃員

當我們邁步走入銀行大堂,第一個迎接你的不再是大堂經理,而是智能機器人;在大堂的另一側,僅憑“刷臉”就能從ATM上取走現金;在銀行的貴賓室內,機器人投顧幾秒鐘就為客戶做出一份投資決策……這些場景的出現,不禁讓一些業內人士憂心忡忡:未來大量“機器”新員工,會不會要和櫃員、客服等銀行人“搶飯碗”。

“很難想象現在90%的銀行業務都能通過網銀、掌銀、自助設備來完成,速度都以分計甚至秒計。金融科技在釋放部分人力,可以讓我們更專注地為客戶提供顧問式的個性化服務的同時,也讓我們倍感壓力。”飛速的變化讓農行重慶江北支行的員工晏月頗具感慨。

“失落”的网点 、“失宠”的现金、“失意”的柜员……真相竟是

如今,人工智能已逐漸進入銀行業,小到銀行大堂、機具,大到投資理財等,大有逐漸取代銀行櫃員的勢頭。

“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將逐漸削弱金融專業人員在信息把握、客戶甄選、產品研發、風險控制、後臺運營等方面的傳統優勢。可以預料,未來金融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對銀行專業人員的替代率會明顯上升。”農行科技與產品管理局資深專員楊唯實表示。

金融科技對金融業的影響已勢不可擋。不僅僅是紙質現鈔與營業網點的日漸式微,物聯網、傳感技術等科技帶來的智能化變革,正在顛覆金融業傳統的“面對面”服務模式。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面對金融科技浪潮,商業銀行唯有牢固樹立憂患意識,深入思考如何運用金融科技改造思維定式、作業模式、商業範式、管理方式,才能在金融科技革命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牢牢掌握髮展主動權。

文章刊於《中國城鄉金融報》7月9日A1/A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