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最近想起一件逗B的事情,去年夏天(也是大概這個時間),達利食品的豆本豆剛推出,辦公室小夥伴率先嚐鮮,當時我們喝的是無糖版的,大家一致覺得味道一言難盡,味道是很健康的有機口感,但是口味比起維他奶而言,略顯遜色。當時大家都調侃著說:

還是繼續支持維他奶吧~

至今差不多一年了,覆盤了一下,當初覺得新品口味一言難盡的豆本豆豆奶,卻成了達利食品2017年營收的主要發力點,並且也是我們品嚐之後沒多久,乘著豆奶之風,達利食品股價一躍而起,漲了將近80%。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所以啊,投資消費行業,不能依靠個人口感偏好。

近幾年,像統一、康師傅、旺旺都面臨著增長停滯的問題,而達利卻能一枝獨秀,保持每年穩定增長。並且淨利潤一直保持高於行業平均水平,就拿2017年拿說,淨利潤率為17.53%,而同行業的康師傅、統一分別只有3.8%和4.06%。

在去年6月7日,F.G.Alpha Management的創始人Daniel David 也在SOHN大會上宣佈看空達利食品,達利當天股價暴跌。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面對被做空,達利並沒有採取停牌,而是正面跟對方剛起來,作出N多有理有據的解釋,之後該漲的也漲起來,彷彿沒有被做空過一樣。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而這一切,達利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一、食品屆的“騰訊”

達利成立於1989年,前身是惠安美利食品廠,創始人許世輝先生在創辦該廠之前就已有近10年的食品行業經驗。1992年,惠安美利食品廠更名為達利食品有限公司,並且開始在福建省東北沿海地區大顯身手。1998年,達利食品衝出福建,首次在省外開設第一家分公司,開拓了達利食品全國佈局的序幕。

達利食品在產品的經營策略上跟騰訊有點類似,採取的都是“後發策略”,說得直白點就是COPY。企業不會隨便推出一個新品去開拓市場,開發新的消費者,一般都是看到有什麼單品比較火爆,然後憑藉著自己原來的渠道,去馬上開發出來,搶佔市場。

這樣的策略能夠減少試錯成本,從而降低風險,不用花費大量的費用去測試市場,雖然保守,但是從某個程度上來說,it works。

2002年達利食品以低於好麗友三分之一的價格推出蛋黃派,在加上“達利園蛋黃派,你帶我也帶”的廣告轟炸,迅速打開市場,至今達利園品牌的糕點任佔據第一的市場份額。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這也是達利食品第一次嘗試到“後發策略”的甜頭,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10多年來,在產品的推出上一直都是採取這樣的策略。

也正因為這樣,達利食品的產品幾乎都能在市場上找到與之對標的東西。

2003年,推出休閒膨化食品“可比克”,對標的是當時比較火的品客薯片以及樂事,改寫了薯片類市場被樂事等進口產品佔領的市場格局。不過在口感上,其實可比克更像品客薯片。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在涼茶領域中,加多寶和王老吉及幾乎稱為涼茶的代名詞,眾多想在涼茶領域上分羹一杯的人都鎩羽而歸。2003年加多寶開始投放廣告,掀開涼茶裂變式發展,2003、2004、2005年加多寶的銷售額分別達到6億、15億、25億,涼茶由此稱為一個品類登上快消舞臺。以跟隨聞名的達利食品,當然沒放過這塊市場,2007年馬上推出和其正涼茶,並且很快稱為黑馬,目前在涼茶市場上位列第三,2017年銷量去到25.11億人民幣。

達利食品推出的花生牛奶也是瞄準已在市場上銷售了多年的銀鷺花生牛奶這個標的,並且迅速搶佔市場份額。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但是從2015年開始,花生牛奶的增長逐漸乏力,2016年的時候銷量開始下滑,達利食品瞄準維他奶佔據的這塊豆奶市場,並且在2017年夏天推出豆本豆豆奶,雖然品類不及維他奶豐富,只有三種,有機、無糖和普通口味。但是算是達利食品的一個突破,有機的定價達到5塊多人民幣一盒,

定位在一二線城市,打破了達利過去一直以來主要定位三四五線城市的局面。而豆本豆也成為了達利食品2017年業績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功能飲料領域,同樣在紅牛幾乎成為代名詞的情況下,達利集團的樂虎飲料同樣切下了一塊市場。

樂虎飲料2013年上市,2014年營收7.94億人民幣,2015年爆增78.7%,達到14.19億元,2016年再次暴增43.5%,達到20.64億,2017年同比增31.39%,去到26.75億。短短4年多時間,樂虎就從0成長為了一個20多億的大單品。並且,樂虎的市場份額僅次於紅牛。

拳打康師傅、腳踢統一,達利食品(3799.HK)是如何做到的?

在這種策略下,雖然達利食品缺乏一定的創新能力,但是減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試錯成本,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投機取巧。

二、達利的財務分析

在幾家食品行業龍頭增長停滯並且有所下滑的情況下,達利食品的營業收入是逐年穩步增長的,雖然離康師傅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在2012年的時候營業收入只有旺旺以及統一的一半,在2016年的時候已經越來越接近它倆了。

淨利潤方面,從2012年的最弱,一步步增長,並且增速飛快,在2013年時候反超統一,2015年再超康師傅,2016年的時候已經接近中國旺旺了;並且,近幾年來,旺旺、統一以及康師傅的淨利潤都有呈現逐年下滑的趨勢,唯獨達利是穩步提升的。

三、行業分析以及投資優勢

糕點類別一直都是達利園的主要收入來源,在2017年的時候佔比仍然去到30%;膨化食品和餅乾增速一直以來較為穩定,涼茶在2017年時已有下滑跡象,這裡面增長勢頭最猛的是功能飲料,從2014年的7.94億人民幣到2017年的26.75億人民幣;而植物蛋白飲料類別,一直以來主打的是花生牛奶,在2015年的時候已經增長乏力了,2016年開始下滑,2017年得益於新推出的豆本豆豆奶,拉動植物蛋白飲料這塊的銷售額再次增長。

長遠來看,即使糕點類再出新的單品,如果做不到爆款,應該也只能做到2018年止跌,至於涼茶產品,已經推出太多年了,再次有爆發性的增長估計有點難,所以未來能帶動增速的應該是樂虎功能飲料以及豆本豆豆奶。

樂虎自2013推出市場以來,通過準確的產品定位以及多層次的營銷攻勢,“喝樂虎、提神抗疲勞”的宣傳口號深入人心,一直保持了快速的增長。根據Euromonitor的數字,樂虎在功能飲料市場分額由2013年的3.2%提升到2016年的9.3%,市場份額僅次於80%的紅牛。

另外,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紅牛2002在美國功能飲料市場佔有近70%的市場份額,而怪獸飲料於同年佔不足5%的市場份額。但怪獸飲料於2014年的市場份額逐漸增長至39%,而紅牛的市場份額則於減少至43%,怪獸飲料也成為了漲了超過200倍的大牛股,現在其市值超過300億美金。未來樂虎有望複製怪獸飲料的逆襲故事,截止2017年12月31日止,樂虎的營業收入增長率超過30%。

隨著大家追求健康食品的發展趨勢,消費者的喜好已經發生了變化,2016年中國質量委員會發布的飲料行業滿意度研究,消費者偏好飲料類型佔比中,蛋白質飲料排名第二,綜合滿意度指數為82.4。

2017年財年中,在豆本豆的帶領下,植物蛋白和含乳飲料收入為21.9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2.9%,在豆本豆推出之前,2016年達利食品那塊植物蛋白和含乳業務那塊已經下滑16.1%。

在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豆奶被視為牛奶之外又一健康自然的飲品,2010—2016年,全球來看植物白蛋飲料行業有14%的增長。除了美國和日本,我國的香港地區,人均包裝豆奶的飲用量已經超過內地人均飲料量的10倍或以上。我國是大豆之鄉,大家都有喝豆漿的傳統,無論南方還是北方,甜的還是鹹的。我國豆奶人均消費僅為1KG左右每年,而2016年中國人均牛奶消費水平達36.3KG,數十倍的差距,是壓力,更是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

並且近年來,不少企業都看上豆奶這塊市場,比如蒙牛,它雖然沒有生產自己品牌的豆奶,但是收購了美國SILK豆奶,目前中國地區星巴克調製飲品時所使用的豆奶都來自於SILK。

結語:

達利食品算是一家經得起考驗的公司,面對去年被做空仍然堅如磐石,該漲的繼續漲。經營策略類似騰訊,採用的是“後發策略”,能夠減少試錯成本,從而降低風險,不用花費大量的費用去測試市場

,雖然保守,但是從某個程度上來說,是有效的。

多個品牌產品在市佔率排名前三。去年推出的豆本豆豆奶,今年的增速還是值得期待;另一方面,樂虎功能飲料目前在國內市佔率排名第二,僅次於紅牛,競爭力仍然不可小瞧。經營數據以及業績各方面,並不遜色於同行業的龍頭公司,甚至超越它們。

目前估值比較的話,達利食品19倍,康師傅40倍,統一34倍,中國旺旺22.7倍,這樣一看,達利是最便宜的,可以適當留意。

每日18點放送超短線福利票,需要的朋友留意筆者動態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