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靠「買聲」10天賺千萬,能說會道的語言天賦,請從娃娃抓起

馬東靠“買聲”10天賺千萬,能說會道的語言天賦,請從娃娃抓起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口成章,巧舌如簧,然而大多數的父母都為孩子的寡言如木而黯然神傷。所有人的語言起步都是零,為什麼有巧舌如簧的馬東、撒貝寧,也有隻會用音樂表達的毛不易等,區別為什麼這麼大呢?

對此,我也深感焦慮,要知道語言能力不關關係的是表達本身,其實是一個人的內外體現的融合,是綜合學識、智慧、口才、邏輯等才能的個人形象LOGO。此前,我一直忽略了哥哥語言能力的培養,直到有天孩子同學的家長跟我建議說:去嘗試語言班學習下,這樣孩子的語言提升後會更自信。這給了我一個提醒,回想起來:孩子兩歲前因為忙於工作沒有參與很多的生活互動,之後也沒有學會用好的方式與孩子互動,引導孩子的語言,甚至在哥哥語言表達邏輯不清晰時,我還無意識地笑話他,這使得孩子後來羞於開口,不善於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今妹妹快兩歲,哥哥跌的坑,不能再讓妹妹重蹈覆轍了。

因此,最近一直在探究該如何引導孩子語言能力發展,如何引導嬰幼兒語言發展,及如何彌補哥哥語言方面發展的遺憾。翻閱多本書籍後,《0-6歲,抓住孩子的語言關鍵期》這本書給出了我期待的方法與答案。這是一本嬰幼兒語言學習發展綜合指南,作者新西蘭瑪格麗特.麥克萊根教授在新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溝通障礙系任教多年,在兒童語言發育方面有著30年的專業經驗。雖說,對於作者觀點“0-6歲是孩子語言的關鍵期,錯過這個時期,語言裝置系統將完全卸載”,覺得稍有誇張,不是有很多母語不是英語的孩子,照樣也能將英語運用得如同母語麼?但對於書中引導孩子語言發展的方法,我很認同。

在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時,父母適時引導,幫助孩子發現自己的語言天賦,非常重要。大家都在說早教重要,真正的早教並不是去上幾堂課,而是父母能給孩子營造最合適的早教環境,尤其在語言上,父母能引導的遠遠勝過花費昂貴的早教課。0-6歲,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不妨按這幾個方面科學引導孩子的語言:

馬東靠“買聲”10天賺千萬,能說會道的語言天賦,請從娃娃抓起

不教導,通過溝通與描述來引導

引導孩子的語言,最好的方式不是”硬“學,而是玩中學,自然而然。千萬不要跟孩子說:來跟我說 ……這樣孩子是毫無興趣的,也不會從你的教導中學到半點。不如嘗試在跟孩子的玩耍互動中溝通引導:

首先,儘可能得重複他們說的話。一旦寶寶會說幾個詞了,大人再次強調這些詞語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寶寶伸出手臂要抱抱,如果只是抱起來,大人們都會做,如果在抱抱的同時說:“抱起來嘍”或類似的話,那就更好了。當孩子能理解並說簡短的詞時,在重複孩子的語言時,就可以適當補充關鍵的詞語。例如孩子說:爸爸,扔球。你可以接著說:是的,爸爸正在扔球,或者說:爸爸正在把球扔給小米。這樣句子中加入孩子的名字,但是不要補充太多。

把他們說的詞用在簡單的句子中。把寶寶說的詞用在簡單的句子中對發展孩子的語言也很有幫助,但是句子一定要剪短。當一歲寶寶指著球球說“球球”時,大人可以說:“你想要球玩,我們一起去找球吧”等類似的話,如果能把寶寶說的詞語放在首位使用的話效果更好,因為在一開始,寶寶都會忽略句子中的詞語。在孩子能運用一些剪短的詞語後,再給孩子簡單的句型示範。例如蓋樓,不是樓蓋。

最後,描述、描述、描述,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和寶寶相處時,一定要多描述事物,尤其是正在發生的事情,描述的時候最好寶寶也在看。如果你說的東西,寶寶根本沒有看也沒有興趣,那就沒什麼意義了;另外,也可以在寶寶又任何行為舉動的時候進行描述,這也對非常有益的,因為這樣能夠強調語言和行為之間的聯繫。

在與孩子溝通交流時,有幾點特別要提醒:在寶寶很小的階段不要太在意顏色。我們引導孩子時,一般都會不自覺的把顏色放在描述中,比如:這是一輛紅色的小汽車。對於小寶寶來說,區分顏色非常困難。但大多數3歲左右的孩子只能辨別2中顏色,因此在寶寶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就忽略掉顏色吧。

其次,不要去“教導”他們。應該想辦法去激發孩子對語言和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去“教導”他們。語言學習的一個奇妙之處就是,寶寶們不需要刻意教導他們。

馬東靠“買聲”10天賺千萬,能說會道的語言天賦,請從娃娃抓起

在閱讀中和孩子聊天

全民閱讀的年代,很多都會質疑:寶寶什麼都不會說時,閱讀有用嗎?閱讀還能發展語言?回答是:當然有用,閱讀是發展語言能力最好的借力。那麼如何通過閱讀來引導呢?

孩子1歲左右時,這個時候適合跟孩子一起閱讀配有簡單圖片的書。如果書中的圖片是寶寶認識的東西就更好了,寶寶可以在大腦中將圖像轉為食物,這個過程比想象的要複雜很多。當孩子有興趣時,可以引導孩子在圖片中指出寶寶會說的詞語,比如身體部位,水果,動物等等。當寶寶熟悉書的很多事物時,則可以引導孩子去尋找圖片或書中的事物,在“寶寶開心的尋找之旅”中,我們就嘗試去簡單描述:這是公雞,你還記得嗎?在奶奶家見過的,是這樣叫的……重複多次,寶寶看到公雞,即使不會說“公雞”兩個字,也會模仿公雞打鳴的聲音,也就是說寶寶已經真正認識到公雞,並會說“公雞”有關的語言了。

和孩子一起閱讀時,孩子說“單詞”階段,注意不要說太多的詞,多和孩子一起“觀察”圖片,這比閱讀文字更加重要。這個階段,翻書頁,並且找到書中的事物依然是與小寶寶一起 “閱讀”的最佳方式。畫面清晰,而且同一個物體在書中不同的地方反覆出現的書最為理想,比如和寶寶一起玩圖畫中“尋找小兔”等遊戲,這個遊戲一歲半的左右的孩子簡直是樂此不疲。

當孩子開始能說簡單的詞語後,可以和孩子玩“看看你能告訴我什麼”的遊戲,開始階段可以用“填空”方式引導孩子簡單地描述自己的看到的東西,比如小鳥-飛,小兔-跳,小貓(--)叫,小鴨(--)叫等等,在一次又一次與孩子聊天中,你會驚喜的發現孩子的句子慢慢變長。游泳-寶寶游泳-爸爸游泳-爸爸教-爸爸教寶寶游泳。

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提高,而已嘗試和孩子一起閱讀和背誦童謠,感受語言的魅力。在有節奏韻律的童謠中,孩子漸漸清晰地說一些句子,並運用到生活中。這時,慢慢通過繪本閱讀,讓孩子通過自己觀察畫面來將自己編的故事。你會發現孩子的語言會帶給你一波一波的驚喜,這就是成長的力量,語言的潛能。

馬東靠“買聲”10天賺千萬,能說會道的語言天賦,請從娃娃抓起

父母的傾聽,是孩子語言發展的助力

不管是在生活中與孩子聊天,還是在閱讀中引導孩子,都繞不開一個關鍵:傾聽。父母傾聽與理解,並與孩子互動,這樣是孩子語言能力爆發的最大助力。“狼孩”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為什麼狼養大的孩子不會說話,但懂得狼的語言?很簡單,當孩子與狼互動,狼只能理解他所能理解的東西,理解後才有互動,互動才使得語言有意義。

當孩子咿呀學語,父母的本能就是去猜測他的本意,然後再慢慢地與理解與瞭解孩子的想法,然後再轉以語言來表達,這個過程很複雜,只有父母此時能有耐心地傾聽與引導,並給予更大空間讓孩子的語言能力成長起來非常關鍵。

生活在言語沉默的家庭,孩子大多寡言;生活在熱鬧互動多的家庭,孩子大多口齒伶俐。這個鮮明對比,就在於父母的傾聽後與孩子互動上的言語刺激。而且傾聽,是在孩子成長階段都需要的助力,初學語言時,父母的傾聽便於孩子之後與孩子的互動,這樣的互動是會讓孩子語言詞彙爆發,學會表達自己;當孩子掌握語言後,父母的傾聽則重在於孩子內心語言的釋放與轉換,有人“聽”,孩子則會更願意去表達,即使孩子語言表達不清楚,也要儘量耐心傾聽,引導孩子用正確方式來表達清楚。這樣的互動,是孩子向上的力量,也是語言由量到質的關鍵。當然也有孩子,在家裡得不到語言傾聽的滿足,則向外尋求,遇上人就喋喋不休。但真正的語言能力,並不是顛三倒四、沒有營養的語言,而是有邏輯、有內容、有力量、有觀點的語言,而這些則是家庭中對孩子的愛的薰陶才能成長起來的。所以,想要孩子能說會道,家長一定要先學會愛的“傾聽”,其次才是科學的而引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