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最好的習慣是:孩子習慣用畫表達自己,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畫畫最好的習慣是:孩子習慣用畫表達自己,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1、

除了一週一次興趣班的繪畫,數數今年孩子在家的畫,屈指可數。

是孩子沒有興趣畫畫了嗎?遇到要畫的場合,似乎還是有興趣但有不熱衷。然而有時間,他寧願選在去踢足球去瘋玩,但甚少像以前一樣選擇安靜地坐下來畫畫。

我期待的那個,開心地繪畫,然後跟媽媽的分享的孩子去哪了?

我問他:最喜歡的事情裡,還有畫畫嗎?

“喜歡畫畫呀?”

“那為什麼現在很少畫了呢?”

“感覺沒踢球好玩啊!”

好玩?這個詞給了我重重的一擊。

這跟老師跟我反饋的“思維惰性”是不是有著某種意義上的聯繫?

畫畫最好的習慣是:孩子習慣用畫表達自己,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2、

什麼是“思維惰性”?

我是這樣理解的:遇到問題不去想,總是在等待別人來引導或解決。大多的思考都留於表面,沒有深層次的考慮。

而這一點放到繪畫上就是:對於繪畫主題,習慣性用自己最拿手的方式下手,畫面拼湊,沒有故事性,畫完即止無任何其他想法。

為什麼出現思維惰性?因為沒有興趣,沒有內驅的動力想要表達,沒有興趣想要畫得更好。而對於一個對某件事情充滿興趣的孩子,可以看到他興致勃勃地用畫筆去表達去講故事,而不是被動地聽著老師安排的主題,去拼湊去應付。就如同命題作文與自由表達,一個是絞盡腦汁,一個是高效創作。

畫畫最好的習慣是:孩子習慣用畫表達自己,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3、

一個處在“思維惰性”期的孩子,還有必要去繪畫興趣班嗎?

看著孩子每週一畫,畫面的逐漸呆板,讓我的心一沉再沉。我察覺是我自己的錯誤,我因為想躲避引導孩子的任務,將孩子交給了一個並那麼適合孩子的老師,雖然老師很優秀對孩子也很盡責,但也許他的方法也許並不適合孩子。當孩子那麼依賴老師的主題,依賴老師的講解,不想自己動腦去思索自己的畫面,也沒有意願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是不是該讓孩子進入積累修整期?

我之前也與很多父母一樣,擔心孩子不畫畫會讓孩子忘記畫畫,曾問過一位兒子繪畫特別優秀的爸爸,孩子有時候心血來潮會很多,有時候很久不畫,怎麼辦?我們很多人多次問到過。

他是這樣回答的——他認為:繪畫是藝術,不是作業,他與靈感有關。他的兒子,3歲到4歲之間,曾經有快一年的時間突然就不畫了。他心裡也著急,但是又能強逼孩子去畫,怕讓孩子失去對畫畫的興趣。於是他一直觀察孩子,等待孩子重新拿起畫筆。當孩子重新拿起畫筆的那刻起,那發現一切都不同了,孩子的繪畫時間變化很大,成長迅速得讓人驚訝。那一刻,他很慶幸沒有去打擾他的觀察世界的節奏,也沒有強逼他去畫畫,讓他以自己的方式成長起來了,並把他的成長融入於繪畫之中。而且他一再提醒:孩子會繪畫是天生的技能,就看家長能不能保護她的天性,能不能不要去破壞孩子天生的創造力。

畫最好的習慣就是:他喜歡用畫表達自己成為習慣,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畫畫最好的習慣是:孩子習慣用畫表達自己,而不是每天要畫幾幅畫

4、

是的,該停下了!

真正有創造力的畫面,都來自孩子對生活的觀察與理解,去美好事物的吸收與反饋,而我讓孩子乾坐於畫室去畫一些只剩下技巧沒有靈魂的畫面,大概近似於在毀滅孩子對繪畫的興趣。

安野光雅說:你喜歡畫畫,這才是最棒的基礎。而的畫畫的“思維惰性”,則是孩子畫畫的興趣漸漸消失的見證。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保持興趣,保持想象,保持創造力,保持用畫筆表達的慾望。這些,是一切繪畫技巧都換不回來的東西。

該不該繼續上繪畫班,此刻,我做出了決定!不再糾結!帶孩子進入大自然,進入生活,重新回到繪畫之根本上來。不求他以後繪畫技巧多棒,要成為什麼畫家,但希望畫筆能成為他表達自己情緒與思想的窗口,成為他一生中能陪伴他的最忠實的夥伴能讓自己內心舒展的習慣!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