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未來孩子不被淘汰,趁早讓孩子做這件事,越早越好

若想未來孩子不被淘汰,趁早讓孩子做這件事,越早越好

說到“獨特的觀點”,你會想到什麼?腦洞大開?犀利獨特?另闢蹊徑?還是獨特觀點背後,經濟不菲的收入、經久不衰的名氣?是的,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的人大多過得不賴,尤其是如今講究創意的年代。

而且,“獨特的想法”在未來將會需求最大化。有人就提到未來的工作中機械工序型的工作都將漸漸被淘汰或被人工智能取代,最終無法被代替和淘汰的則是藝術類、有創造性、有生命和激情“基因”的工種,例如音樂、電影、繪畫、舞蹈等等。因為其思想、激情是任何東西都無法代替的。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大家所要適應並去挑戰的。

值得大家開心的是,創意型的時代對我們言,有挑戰更有機遇。自媒體時代,我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日漸增多,並且可以依託網絡平臺讓更多的人聽到的自己的聲音。只要你所表達的言論讓人心悅誠服,就會獲得高度的肯定,十萬加的爆文就是最好的例證,活得滋潤的自媒體也證明了:當你有“自己的想法”時,你的人生會因此大不相同。

若想未來孩子不被淘汰,趁早讓孩子做這件事,越早越好

然而,對於“獨特觀點”,很多人是望而卻步的。因為大多數人認為,獨特的觀點是一個人的天賦,他們天生所長,其他人再努力也無法跳出思考的框框。

首先,這種觀點其實無可厚非,這是長期生活的環境導致的根深蒂固的膽怯。“‘有想法,有自己的想法’,在歷來學校的教育中幾乎從未被關注,也沒有訓練過的新的‘學習能力’”。

回顧下自己的學習生涯。例如,學校語文學習中,大多數人都被引導表達閱讀的一箇中心思想、一個主要內容而起步的,且加上考試標準答案的實行,導致很多人拿到書閱讀後,習慣性地就開始腦袋裡總結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而完全不會去思考,為什麼作者這樣表達?我也有更好的表達方式嗎?如果換一個角度會怎樣?甚至於,即使作者沒有意圖,只是行文的鋪墊而已,你也按思維套路硬塞給他一個所謂的“意義”。這樣的思維慣性,導致於很多人不會想,不敢想,當思維懶惰了,你又如何去跳出思維的圍牆,表達出不一樣的觀點呢?

這點,不如拿我們經常所說的一個例子:魯迅先生的原句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棗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對於這句話,多少年了,考試出的題目仍是:請問這句話裡運用的是什麼修辭手法,請指出作者這樣表達的目的。答案是:運用了反覆的修辭手法,指出讚頌對象,使讀者有個突出而強烈的印象。

好!考試答案記住,大家的思考也到此結束。請問,有多少人真的去研究過這句話放於文中到底有何用處?真的就是以反覆手法來突出印象,那麼突出兩個棗樹到底有何意義呢?有人想過嗎?是的,我曾經也都沒想過,直到有天,讀到臺灣的小說奇才張大春的說法——文中的棗樹,只是魯迅先生為了鋪陳秋葉天空所伏下的引子,前面那四個“奇怪而冗贅的句子只是為讀者安頓一種緩慢的觀察情境,以便接下里的句子:“這上面的踢啊弄,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過這樣的奇怪額高的天空。他彷彿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在看見”。不妨跟隨張大春的解說,你的腦海是否出現了魯迅先生描述的景象。如此,你才回過來去看看自己所背誦的乾巴巴那幾個字“反覆的手法”,是不是有種“頓悟”之感。原來,我們在思維的套路里活了這麼久了,久到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來是有想法,都不知道原來是可以出去的。

然而,我們終將是需要走出去的,這是趨勢,也是現實。因為“今時不同往日。像現時代社會這樣,各種新潮流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坐等指示或指導,轉瞬間就會被時代拋棄。”

那究竟怎麼才能從思維的套路走出去呢?說及至此,大家又犯難了。目標很美好,現實很骨感。那麼你再躲回思維的套路里去?甘心嗎?

其實,這個時候不妨斗膽想一想,大家都是同樣的背景出生,為何有些人卻又跳出了思維的慣性,能奇思妙想呢?我們與獨特觀點之間真得就差千秋萬壑嗎?也許,其中有一定的竅門和技巧,只是我們還沒有發覺;也許思維的慣性,我們是可以改變的;也許只是我們的行動力不夠強,其中的差距不過是番茄工作法、DO IT軟件以及一週三次運動的而已。

因為,無論多大程度上想要表達的“自己的想法”,如果你只是憑空想想,口頭念念,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真的想要擁有自己“獨特的觀點”,一定付諸行動,從第一步開始。

若想未來孩子不被淘汰,趁早讓孩子做這件事,越早越好

不用懷疑,已經有人道出了這點,獨特觀點是可以經過訓練培養來達成,給出瞭解決辦法。來自日本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一書提出:獨特觀點但是可以打造出來,並分解成了5個步驟:

步驟一:

週一早讀 寫下自己的想法,比你閃出一百個念頭更重要

週一晚讀 鎖定範圍的評論,比漫無邊際的說法更有力道

步驟二:

週二早讀 使用優秀人士都在用的17個思考技巧1

週二晚讀 使用優秀人士都在用的17個思考技巧2

步驟三

週三早讀 聚焦閃光點,觀點更獨特

週三晚讀 “概念”X記憶=有效的思考

步驟四

步驟五

週五早讀 行動力決定思考力

週五晚讀 思維的慣性,決定你的獨特性

如此清晰的步驟,我們不妨跟隨齋藤孝的指引,來次頭腦風暴,用5天時間,徹底突破為思維的框框,寫下自己的“獨特觀點”,你會發現,原來我也可以獨立思考,可以與眾不同,可以活出更多的精彩,可以把握更好的未來!

最後,請記得——所有的事情,最好趁早開始行動!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