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幼兒園時母慈子孝,一上小學就雞飛狗跳,原因都在這!

為什麼幼兒園時母慈子孝,一上小學就雞飛狗跳,原因都在這!

如果你問,為什麼孩子幼兒園時,從來都是母慈子孝。為啥到了小學,這天就變了呢?

以前不管什麼情況,闖了什麼禍,寶貝一上來抱著父母嗲嗲地說聲:媽媽,對不起,一切就煙消雲散,好像什麼事情都不曾發生;而現在,從來都是前分鐘嘻嘻哈哈,下分鐘就哼哼哈哈,雙截棍都嫌少,恨不得十八般武藝都用上,來教訓這孩子:怎麼講100遍還是不會?學習要認真,整天嬉皮笑臉就欠揍!昨天改過,今天就忘記了,是腦子又踢球去了麼?……

為什麼????(這裡的三個字要無限放大)

然而這“為什麼”就是再寫大點,也無法減輕父母心中難以抒發的“氣憤”“鬱悶”。氣憤在哪?鬱悶在哪?自己想想,好像能抓住點什麼,但又什麼都抓不著。

不妨按照情緒管理的四步驟模式來進行內觀,也許我們就能找到這深藏於心的罪魁禍首,再嘆:原來讓我們抓狂的情緒,就藏在這裡!

第一步:覺察自己的情緒

首先,開始輔導孩子功課時,先問問自己有沒有情緒?當下是平和的,還是焦慮的?是難過的,還是痛苦的?

覺察是對自己的認知。作為成年人,不要認為都是對方(孩子)在觸發你的怒火,因為同樣的事情(如數學題做不出來),以前不發火,某個時候突然就會觸犯你呢?是因為你剛剛接到老師的反饋?還是因為剛看到朋友圈“別人家的孩子”?首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成長以前是縱向的,也就是一點點進步父母都看得見,而上小學後,隨著學校、社會對孩子的考核,基本都是橫向的,無形中就加劇了父母的焦慮。當然,除此以外,還有眾多影響父母情緒的原因:比如孩子確實在某一方面弱;比如父母太過繁忙太勞累;比如家庭關係不和諧等等。

因此,當情緒襲來時,我們應該有足夠冷靜的頭腦發現它們,究竟是怎麼樣的?這是對自己的情緒做出一個基本的判斷。如果察覺不到,一味受情緒控制,可能做出一些事後讓自己後悔的事。

這裡推薦一個小小的方法:當外界有事情發生(比如孩子背不出課文,做不出數學題或者英語老是磕磕巴巴說不利索)時,請先別急著發火,先試著咬住自己的下唇內側,用力咬,感到疼,以此來提醒自己保持冷靜。

為什麼幼兒園時母慈子孝,一上小學就雞飛狗跳,原因都在這!

第二步:接納自己的情緒

當你冷靜地關照了自己的情緒,發現,哦原來是這樣的。那怎麼辦?

原來是自己焦慮:焦慮孩子學習不好,以後怎麼辦?

原來是自己害怕:害怕孩子將來還混到自己這樣,擔心孩子以後生活不好。

原來是自己鬱悶:自己這麼優秀,為什麼生個娃就這麼不靠譜呢?你怎麼就不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呢

原來是自己沒面子:這個成績拿不出手,親戚來問怎麼回?朋友聊天怎麼說?

……

此時,知道你是因為這些原因而情緒失控,也請不必過於自責,因為這些情緒很正常。不自責,你才能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情緒,才能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反之,你不接納自己的情緒,甚至不承認自己的情緒,只會引起你下一輪的情緒暴風雨,而受害還是自己的孩子,以及本就搖搖欲墜的親子關係。

舉個例子:

例如,一個媽媽,因為孩子總是背不出課文,媽媽特別鬱悶,於是再三嚴格要求孩子去背,剛開始媽媽情緒還好,到後面就開始很嚴厲,接著是斥責,認為孩子是不夠認真但孩子因為她的嚴厲或者其他很害怕,更加背不出。媽媽開始發火,暴跳如雷,孩子又一次陷入情緒的汪洋之中。

事後,媽媽知道自己發火不對。但覺得都是孩子不認真造成的,拒絕認為情緒失控是自己的原因。其實,孩子背書慢,媽媽一直都知道,在幼兒園事學兒歌,兒子肯定是最後一個會的,但那個時候沒有成績檢驗,過去了也就過去了,因此不會出現爭端。然而現在不同,所有的成績都在盯著:同學、老師、家長、親戚,而且以後還要經受社會的的檢驗。於是媽媽就急了,這個急——包含了媽媽對自己之前忽略孩子沒及時引導孩子的愧疚,包含了媽媽對孩子學不會的著急,包含了對孩子未來的焦慮,包含了與同學相比自己孩子弱的不甘心等等。

然而媽媽如果不承認不接納,只會引起下一輪的情緒暴風雨,而不會有任何對事情的解決,當然也無法突破自己對情緒的管理。

第三步:分析自己的情緒

接納自己情緒後,如何明白自己情緒失控究竟因為什麼?在這裡,要提出心理學上的“ABC理論”,通俗一點講,A表示發生的事件,C表示情緒,B表示導致情緒發生的根源。當一件事情發生時,我們可以利用ABC理論進行分析。我

以“孩子沒寫作業讓我很生氣”為例,介紹一下分析方法:

孩子沒寫作業(A),我很生氣(C)。

這是表面的,那根源(B)是什麼呢?靜下心想想,原來,孩子不寫作業,媽媽感到自己的權威被忽略,說的話孩子總是不聽,所以才生氣。這些就是B。

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就發現了“生氣”這種情緒產生的根源。

ABC理論能幫助我們發現這件事讓情緒產生的根源,我們對情緒進行分析,其實也就是尋找B的過程,而我們想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一個調整B的過程。

在上述過程中,當我發現了B是來自於自己權威受到忽略,就可以及時做出調整:我是媽媽,但不是絕對權威,孩子是人也要被尊重與理解,他們只是忘記了或者不想被媽媽管束太多,不是真的想跟我對著幹。所以沒必要生氣。

調整了B之後,我生氣的情緒(C)自然而然就改善了。

第四步: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用適當的方式表達情緒,是情緒管理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情緒本身沒是非對錯,但如果你的表達因為情緒而失控,那就成為情緒的幫兇,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也提到過:對於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大多數優秀的孩子,背後都有著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父母對孩子說的話,將它轉換成你傳達的信息。這個信息是你“你的能力是永恆不變的,我會評價你的能力”還是“你是可以發展的,我對你的發展很有興趣。”當然,優秀孩子的父母大多數是後者。如果你在情緒中,你對孩子的全是負面的評價,例如:你就是個失敗者,你這個樣子永遠也別想贏別人,永遠別想做好任何事……等等,這類語言就對孩子形成致命打擊,後果無法想象。

可見,表達情緒是一門高情商的技術,運用好了,不但可以緩解自身的壓力,還可以緩解或拉近親子關係。

舉個例子,某天考試完,孩子因為粗心考得沒有預想中那麼好。而你正好因瑣事疲憊歸來。如果是以前,你估計就會對孩子劈頭蓋臉的斥責:怎麼又錯得這麼離譜,說過要你專心啊,你怎麼老是這麼樣粗心,以後你怎麼怎麼……可以想象,這對正自己也很傷心沒考好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再填心傷。

反之,你看到自己因為勞累而導致的情緒,管住了自己的發怒的情緒,用平和的語氣對孩子說:沒關係,通過這次你就發現粗心是個大問題,會影響你的發揮,所以以後要更加認真仔細。每次考試,都幫助我們檢驗自己的,有哪些不足需要改進,有哪些優勢可以更加突出。媽媽相信你,下次會更好的。

這樣的表達,孩子會覺得:媽媽理解我,也提醒了我。下次我會細心仔細的。

為什麼幼兒園時母慈子孝,一上小學就雞飛狗跳,原因都在這!

用四個步驟明確自己的情緒後,當然是解決問題。在教育引導孩子的問題上,與孩子的有效溝通是最好的方式——認真去傾聽孩子。

情緒的正確表達只是當下的緩和劑,並沒有實質性的解決問題。那麼這時父母要做的是什麼呢?恩,坐下來好好和孩子聊聊,和孩子一起來面對問題。

孩子英語不好,不流利是因為什麼?孩子上課不認真?家長輔導不夠?方法不對?還是其他。

孩子拼音不好,老混淆是因為什麼?孩子語感不好?不認真?還是沒有提前學校,所以暫時落後?那麼有麼有更好的學習方式,讓孩子跟上節奏?

孩子數學不好,老錯題是因為什麼?是因為數學思維不夠?還是因為練習太少?可以怎麼高效地提高孩子的興趣,平時生活中可以怎樣來做呢?

……

可見,平和的情緒能讓父母更加冷靜的思考,可以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問題”,是孩子還是家長的問題?是孩子學習方法還是學校生態系統(都在搶跑)的問題?如果找到方法來解決問題,而不再是家長暴跳如雷、孩子委屈哭泣而收場。

是的,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方式,而最關鍵的是——請首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這樣才有機會解決問題。如果你都被情緒帶跑了,何況才幾歲的孩子呢?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