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孩的成長——智慧媽媽養育男孩的藝術

一個男孩的成長——智慧媽媽養育男孩的藝術

林語堂曾如此說孤獨:

長大這兩個字連偏旁都沒有,一看就很孤獨。

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兒擎瓜柳棚下,細犬逐蝶窄巷中,人間繁華多笑語,惟我空餘兩鬢風。——孩童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

孤獨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尤其是一個男孩。所謂青春期,大概就是父母忘了自己的成長,無法觸及孩子內心瞭解孩子時,孩子孤獨情緒所表現的各種狀況吧。

這位男孩的成長亦如此孤獨。以療愈的目的看馬克。李維的《偷影子的人》,讀完後滿腦子卻是男孩的孤獨與成長,以及母親對他的引導。小說的結構很簡單,以影子為線索,主人公童年轉學、父母離異時,老是受班上同學欺負的瘦弱小男孩,因為擁有一種特殊能力而強大:他能“偷別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見他人心事,聽見人們心中不願意說出口的秘密。他開始成為需要幫助者的心靈夥伴,為每個偷來的影子找到點亮生命的小小光芒。之中,遇到學校的警衛,好朋友,對手,以及聾啞的初戀姑娘,樓上的老太太,絕食的男孩,到最後母親過世,自己找回初戀等一系列故事——簡而言之,這是一個男孩成長的故事,也是一個孤獨者的故事。成長困惑,家庭變化,愛和友誼,青春和親情,這些曾大概我們每個人都遇到過的孤獨的困惑苦悶,甚至如死亡般的窒息和痛徹。

即使孤獨,然而幸運如他,至始至終,他都有一位智慧的母親陪伴,引導,關愛他。

一個男孩的成長——智慧媽媽養育男孩的藝術

媽媽的平靜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像很多孩子一樣,被動的接受了轉學去一個陌生的學校,被動的接受父母的離異。然而這一切都很平靜,沒有父母對他吼“不接受也得也接受”,也不是像馬格家父母冷漠到完全不管孩子,而是一直鼓勵他去適應告訴他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直到父母離異,一切仍是平靜的。沒有在孩子面前任何的爭吵,只是在離開的當天:爸爸沒沒有生氣。他要我坐在餐桌對面,把我的雙手握在手中。我們的談話持續了十分鐘,僅此而已。他跟我解釋了一堆關於人生的事情,還說等我他這個年紀就會了解。……爸爸起身,要我去媽媽的房間安慰她。……

自此,他與媽媽彼此相依生活。然而媽媽無論內心何種情緒,都未曾歇斯底里,她從沒心情跟我聊天,到如往常一樣,到房間跟孩子道晚安。她平靜地,努力讓孩子擁有開心的生活:

“大家可能以為我的人生歷程會因爸爸的離家而改變,其實並非如此。爸爸經常很晚下班,我早已習慣跟媽媽一起相依,共度晚間時光。雖然我很懷念全家一起騎腳踏車出遊的時光,但我很快就習慣用看動畫片來取代這項娛樂……新生活,新習慣,我們會在結交的餐廳共吃一個漢堡,然後一起到商店街閒逛……”

和所有的孩子一樣,他以為爸爸的離去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媽媽跟孩子解釋:他離家不是因為你,親愛的,他愛上另一個女人……

當孩子在學校活動中迷路,媽媽沒有批評和責怪,而是“回到家,媽媽們在客廳燈我,她一把我擁入懷中,僅僅寶珠我,我都快喘不過氣來了。”

從未阻止過爸爸與孩子的相見;更是在孩子離家求學中,堅持寫信與孩子溝通生活。尤其在媽媽離時,“我”翻出的那封她特意留下的信,媽媽的用心讓人淚崩。

她在孩子童年時為了幫助朋友而要求她寫的信裡,給予孩子最溫馨的期待:最大的心願是你將來能開心地茁壯成長;期盼你找到一份讓自己快樂的工作,不論你人生中作出什麼選擇,不論你會去愛或是被愛,都希望你會實現所有我對你寄語的期望……

媽媽用對孩子的愛,自己吃掉了生活的災難,不曾阻止過試圖還給孩子一個“溫暖牌”童年乃至人生。

一個男孩的成長——智慧媽媽養育男孩的藝術

友情是成長最大的慰藉

除了媽媽,“我”還有最好的朋友呂克。他們一起抵抗生活的種種。

他們一起抵抗欺負他們的朋友馬克。當“我”想競選班長,卻害怕馬克時,是呂克給予他信心,說:要相信私下裡反對馬克的一定不少。

對待女朋友,呂克提醒他真誠珍惜,並控制自己不插足朋友的戀情;在他尋找童年時的那份感情,還是呂克,幫他去查實甚至為他做好周全的準備。

媽媽去世時,是呂克一直陪伴他。

……

當然,在友情上,媽媽的教誨沒有缺席,更是字字珠璣,從不含糊。例如,在“我”聽到呂克影子的訴說,想要實現當醫生的願望時,偷偷地見了呂克的父親並出徵失利時,媽媽對他說“你不能這樣干涉別人的人生,就算是為了對方好。如果呂克知道你去見了他爸爸,說不定會 你。這是他的人生,而只有他一個人能決定他的人生。你必須順應事實,放手成長,你沒有必要醫治好在成長路上與你擦肩俄國的每個人,即使你成為頂尖的一生,也做不到這樣。”好在呂克嘗試了醫生的生活之後,他明白自己的選擇,重新選擇了成為一位麵包師。而且,他一直感謝朋友為了他的理想的付出。

呂克通情達理,重情重義,這樣的朋友實在太珍貴;而媽媽的智慧,則是“我”面對生活面對朋友的燈塔,詮釋著為人最基本的功課。

一個男孩的成長——智慧媽媽養育男孩的藝術

愛情裡真誠最重要

書裡的愛情是小說的主線,童年時的克蕾兒與青年時的蘇菲貫穿了整本書。蘇菲是一個屬於愛情的夢,他們在海邊一起用風箏說話,一起擁有屬於童年的秘密,擁有最單純的約定,雖然他們最終在一起了,但完美就像一個一戳就破的肥皂泡。就像王子與公主在一起了,我們全擔心著然後呢?

相對來說,青年時與蘇菲的感情來得更真實。像朋友又像戀人,斷不掉又無法走入下一段,身為一個男孩迷茫卻又衝動的不成熟都表現出來。在他自己困惑時,呂克看見了他的不珍惜,而他的媽媽,更是看到了他們相配之外的他內心的猶疑與不確定。

也是媽媽提醒他“要對自己城市,尤其是對她;如果你感受的不是愛情,就別讓人家有期待,她是個好女孩。” 才慢慢點醒了他對愛情的困惑,也讓他後期才有勇氣追求童年時遇到的女孩兒。

是的,在他成長的關鍵時刻裡,媽媽總是綻放著智慧的光芒,給予正確的指引。她不嘮叨,不廢話,優雅又帶著天真,溫柔裡又帶著堅強。雖說,每個人終將都是一座孤島。然而他有母親在,就算再孤獨,總是可以呼吸的。而母親去世,“我”所感受的最令人窒息的孤獨。那種安靜的細節,孤獨排山倒海:

“我呆若木雞地站在敞開的冰箱前,眼淚失控地奔流而下。葬禮全過程我都沒有哭泣,彷彿她禁止我哭,因為她希望我不要在眾人面前失態。只有碰到毫不起眼的小細節時,我才會突然意識到,深愛的人已經不在的事實:床頭桌上的鬧鐘仍在滴答作響,一個枕頭落在凌亂的床邊,一張照片立在五斗櫃上,一隻牙刷插在漱口杯中,一隻茶壺立在廚房的窗臺上,壺嘴面向窗戶以便看著花園,而擺放在桌上的,還有吃剩的淋了楓糖漿的蘋果卡卡蛋糕。”

但是,請相信:母親永不流逝的愛與教誨永遠都在那,在他心裡,連同失而復得的愛情,和一直堅守的友情,相信他的一生終將在孤獨中走出自己的光彩來——這也是每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期待。


  • 文/範恆杏(頭條認證自媒體、家庭美育推廣人、豆瓣親子專欄作者、品酒師。編著出版有《葡萄酒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