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紀錄片有什麼目的?

搞紀錄片是為了出名?很難。紀錄片導演名氣都不大。

搞紀錄片是為了得利?更難。紀錄片導演賺錢都不多。

中國電視紀錄片這些年能夠和外國紀錄片一比高下,在國際領獎臺上獲獎,得益於電視觀念的更新和表現方法的創新,得益於題材的突破,得益於發揮紀錄片本體優勢,拍成了真正的紀錄片。

拍紀錄片的人有癮。他們喜歡紀錄片,熱愛紀錄片。要問他們為什麼搞紀錄片?我想,他們是有情懷的、有理想的、有抱負的。搞紀錄片的人能夠達成以下共識:

一、人的主題是不朽的,對人的探究不僅是哲學的命題,也是藝術的命題,更是文學的命題──文學就是人學。人是許多人文學科研究的對象,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以及宗教都可以把視角對準人和人的存在,但是紀錄片關注人有獨到之處。紀錄片裡面應該有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生活。

二、社會問題,應該是紀錄片涉及的題材。人和人的存在中本身就具有社會的屬性。但是,這種屬性只有通過具體的行為活動,折射進入審美關係之中,才能獲得一定的審美意義。單純地把人的社會活動作為抽象的認識對象去表現,就與作為審美活動的藝術創作相去甚遠了。

三、生存狀態,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本質顯現。當一種特殊的地域特點造就了人的特殊存在時,這種顯現就帶有了明顯文化的內涵。各種環境中的普通生活、普通活動,普通想法,這一切的普普通通構成了紀錄片的生存狀態。

四、文化內容,也當今電視紀錄片常常探討的對象。因為,文化的核心本質就是在一定價值體系支配下,人的(外顯的和內隱的)行為模式與行為成果。但是,人的行為方式和存在方式一旦要作為審美對象進入藝術創作之中,就不能是抽象的,只能是具體的,不能是概念的,只能是可感的。作為觀照的對象,它又必須具有相對獨立的完整形象體系和個性形態,並以審美對象的整體結構去與審美中人的心理結構相適應。換言之,就是要用一個可感真實形象去引起觀眾的審美感應。因此,我們可以接受這樣的觀點,電視紀錄片創作中,藝術對象是本質規律的生活現象。在所有獲國際獎的紀錄片中我們發現,人的主題是不可或缺的,人的心理和人的命運是最能打動人的。

拍紀錄片有什麼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