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失的記憶 易縣燕子古樂

鑫旭在線據保定讀本綜合整理:易縣燕子古樂是活躍在易縣高陌鄉燕子村及周邊鄉村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大約於明朝正德年間傳入,至今已有500多年曆史。

永不消失的記憶 易縣燕子古樂

據古樂隊的老者口傳,當時燕子村的一處古蹟——觀音禪寺進行重修,一位和尚擔任監工,寺廟修繕後,他將3套古樂曲傳授給村民作為紀念,並留下古樂譜一本。

此後,每逢寺廟誦經或有重大活動時,村民便組成20餘人的演出隊伍進行演奏,表達對-的敬仰以及祈求平安、歡頌盛世的樸素情懷。村內現存觀音禪寺塔殘碑中記載,該塔建於遼代,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修,與民間傳說的溯源相符。

永不消失的記憶 易縣燕子古樂

古樂曲由雲鑼、笛、笙、管等文場樂器和鼓、鑔、鐃、板等武場樂器演奏,音韻悠遠古樸,保持著古曲的原汁原味兒。

燕子村目前完好保存著兩件傳承幾百年的雲鑼和光緒七年(1881年)修訂的古樂譜一套。古樂譜含三套套曲:《麻義郎》、《挑袍》、《樂章•花園》和幾十首散曲,共記載樂曲100餘篇。

永不消失的記憶 易縣燕子古樂

由於年代久遠和歷史原因所致,如今人們僅會演奏《麻義郎》和《挑袍》兩支套曲,加上單曲共40多個曲目,《樂章•花園》的曲譜雖不曾缺失,卻已沒人能讀懂了。有關人士曾試圖把樂曲的工尺譜翻譯成現代簡譜,最終無功而返。

燕子古樂譜奇絕曾一度引起專家的關注。據專家考證,從演奏方式上說,燕子古樂與漢代鼓吹樂一脈相承,它所演奏的曲目,其名稱往往可以從唐曲、宋詞、元曲的曲牌中找到其蹤跡,因此有著非常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燕子古樂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永不消失的記憶 易縣燕子古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