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其實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男人喜歡孤獨,女人喜歡成群結伴;男人較理智,女人較重感情;男人較注重邏輯,女人則憑藉直覺;男人嚴峻,女人較熱情;男人偏重概括,女人偏重分析;男人好鬥,女人富有同情心;男人更熱衷於抽象概念,女人則關心具體事物;男人喜歡領導別人,女人則樂於被人領導……”這是著名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裡關於男女有別的一段精闢論述。

作者用這種來自不同星球的隱喻,表明了男女之間存在的極大差異。每個人自出生就擁有自己的性別,而兩性之間的種種差異是由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從表面看來,似乎男女性別的差異是與生俱來的。雖然生理上的差異我們無法忽視,但近幾十年的研究更傾向於認為,性別差異的原因是社會教化的結果。

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其實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西蒙·伏波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中,有一段著名的理論:“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訓練而成的。”這句話的意思表明了所謂的“女性化”並非天生的。同理,“男性化”也不是天生的,同樣是“被訓練”出來的。

所謂的“男性化”、“女性化”的性別角色,是由教育方式“製造”的,是社會和文化的產物。下面是一個心理學家相關的實驗研究,同樣證明了文明社會里男女角色的分化是由教育以及社會文化因素決定的。

實驗者讓嬰兒在地板上爬行,悄悄地在旁邊觀察母親們對不同嬰兒在玩耍時的要求,把嬰兒的爬行距離作為衡量活動獨立性的指標。實驗結果表明:母親們允許男孩往前爬行很遠一段距離;而女孩只被允許爬行不遠的距離,再想往前爬時就會被叫回。而且在爬行的過程中,女孩的母親在一旁不斷地給予指導;而相比之下,男孩的母親顯得對孩子比較不關心。

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其實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在幾乎所有的民族和時代,社會以及人們自身對於不同性別的期待和要求不同,對男女行為的強化和鼓勵也不同。比如,我國古人將生男孩稱為“弄璋”,將生女孩稱為“弄瓦”;由男人耕地,女人織布;男的可以粗魯一點、乾重活,女的就應該斯文一點、幹細活。就是說,男人女人性格的顯著差異,很大程度是後天的教育和文化薰陶造成的。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已經感到社會上性別差異逐漸縮小的趨勢。如今中性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歡迎。這從文藝界的流行趨勢就可以看出來,比如超女選秀中李宇春、周筆暢,到現在的快男中偽娘劉著的走紅,以及小瀋陽、李玉剛等明星的流行,我們看到了社會對於性別角色越來越寬容的趨勢。這大概是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與智力相比,體力已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而女性與男性在智力則沒有什麼差別。

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其實是社會文化的產物

其實,無論是作為男性還是作為女性,都不必用性別角色的框架過度地束縛自己。女人要發掘自己“巾幗不讓鬚眉”的潛在能力,而男人也不必為充當“男子漢”而活得太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