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爲什麼能得到「9分」

《我不是藥神》昨天提檔上映了,到昨晚票房已超3億元,豆瓣超過6萬網友給出的綜評為9分,而上一部豆瓣評分9分以上的華語電影還是16年前的《無間道》。這來之不易的“9分”,除了演員演技和畫面等外在因素,更重要的是,現實主義題材的《我不是藥神》展現了病人的生存困境、藥販的道德困境,內容客觀真實,勇敢地觸碰了題材“盲點”和社會“痛點”,且仍有治癒的溫度和希望。

網友齊共鳴:

“誰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呢”

《我不是藥神》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是江蘇無錫的陸勇(詳見揚子晚報6月21日A3版報道),但故事和人物設置做了藝術化的加工和處理。電影的故事發生在2002年的上海,印度神油店老闆程勇(徐崢飾),焦頭爛額地應付著潦倒的中年生活。這時慢性粒白血病人呂受益(王傳君飾)找來,請他幫忙去印度代購“格列寧”,一種白血病人需終生服用的藥,國內正版藥要四萬元一瓶,而印度仿製藥只要500元。在巨大的利潤面前,程勇大膽走私印度仿製藥回國……在這個過程中,程勇實現了小人物的成長,從起初的“利己”到最後的“利他”,他成長為一個“平民英雄”。就像徐崢和甯浩昨晚在南京時說的那樣,《我不是藥神》是一部與中國觀眾自己有關的電影,講的中國故事,以及中國自己的平民英雄。電影的後半程有一些地方展開就像紀錄片,鏡頭走近了白血病患者們,真真切切地揭開了這個世界的殘酷一角……這也契合了電影的英文名“dying to survive”——“向死而生”。

比如,查假藥時,患病的老奶奶拉著警察的手老淚縱橫:“我不想死,我想活,行嗎?”她吃了三年正版藥,“吃掉”了一套房子,“吃垮”了家人,後來靠著更便宜的仿製藥續命,“誰家還沒個生病的人”,“誰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等直戳淚點。還有程勇看到“代購小分隊”黃毛的死,咆哮的那句:“他才20歲,想活下去有什麼錯?!”

看不起病,這是幾乎會引發所有人共鳴的一個尖銳又刺痛的現實問題。電影裡呈現的“因病致貧”的絕望,就活生生髮生在現實生活中。記者從大量的網友留言中看到了這些共鳴,@喝可樂的鳥說,“看完電影,自己哭成狗,我爸爸也是藥神的受益者之一,否則我的房子應該早就沒了。”@shirley Gao說,去年她媽媽查出惡性癌症,看完這部電影特別有感觸。去年藥改之前,醫生告訴他們,一次靶向藥大概12000多元,媽媽要用20多次,後來國家藥改,媽媽用的藥被列入醫保,現在大概3000元一次,真的讓家人都覺得治病有望。

血液科醫生說:

這就是癌症患者的期待

“而且這部電影展現了病患的失望、絕望,再到希望,結尾部分更承載著現實生活中患者對未來的期望。”他表示,零關稅等舉措只是降低進口抗癌藥藥價高的開始,後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韓寒等力挺:

這是最近幾年罕見的國產好電影

很多人感慨,看完這部電影,哭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堵得慌。《我不是藥神》敢於觸碰題材“盲點”和社會“痛點”是觀眾感動的根本。這是電影人通過大銀幕這個窗口展現出的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解構與思考,這也是電影本應肩負的社會責任。作家韓寒看完影片後也在微博上有感而發:“今天看了一部了不起的電影——《我不是藥神》。可以說,這是最近幾年罕見的國產好電影。”

他認為,《我不是藥神》難能可貴,“我們看了很多喜劇鬧劇,很多都市愛情,很多魔幻鬼怪,很多故弄玄虛,但是我們的現實主義題材在哪裡呢?我們身邊的世界,是否都沐浴在陽光之下,笑著入睡,笑著起床,一起學貓叫,一起喵喵喵喵喵嗎?”他還指出了當下國產電影製作中的一大弊病——對於現實社會問題的忽視。另外,因為電影的敘述因素,影片中製藥企業的代表承擔了“反派角色”,所以韓寒還在文中特別呼籲大家要理性看待現實。“我不希望觀眾看完以後把怨恨宣洩在那些研發新藥的藥企身上。他們不是壞人,這也會歪了這部片子的良苦立意。醫療保障才是我們要去關心的點。一部電影,除了非常好看,還能反映人間的頑疾,推動社會的進步,已是額外的榮光。”

多說1句

橘子和口罩

口罩和橘子,是電影裡重要的意象工具,他們是白血病患者身邊的兩個法寶,它們的每次現身,都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口罩,是用來隔離有菌環境的。起初還只是藥販子的程勇,跟患者們之間只有金錢關係,口罩既是抵禦外界細菌的工具,又代表了距離和隔閡,甚至冷漠。而片尾,陽光底下擠擠挨挨的患者們一一主動摘下口罩,目送警車帶走程勇,大家用這樣的誠意來向“勇哥”致敬。又好比橘子,血液病患者會多吃含維C的橘子,不同的病人在不同的階段向程勇伸過手, “來,吃個橘子吧”,起初可能是討好,後來則是一種親近和信任。

這些細節變化就足以催哭觀眾,但“看哭”並不是衡量好片的絕對指標。當一部作品能在曲終人散時 “治癒”你,才彌足珍貴,比如主動摘下的口罩和給你吃的橘子,當然了,更治癒的是片尾程勇在法庭上的那段獨白,“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來”,給生而為人的無力透出了一道光。

“2018年,中國開始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 “2002年,慢性粒白血病存活率約為30%;2018年,慢性粒白血病存活率約為85%。”片尾,字幕上滾動著的這些新聞數據,讓大家積攢了百多分鐘的戲劇情緒,在這一刻被真實的力量疊加再引爆。大家會慶幸,人間有痛,但我們終究是在一點一滴用善撫慰了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