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前幾天,被一則某銀行名叫《愛的無解題》的廣告刷了屏。視頻中,小女孩哆哆的爸爸因為時常加班,無暇顧及家庭。

為了工作,哆哆爸不能和家人共進晚餐;為了應酬客戶,哆哆爸甚至不能在孩子睡前見上女兒一面。就連女兒的生日晚宴,哆哆爸也因為趕報告而對女兒爽約。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小女孩哆哆原本閃亮亮的眼睛,在接到爸爸無法趕來的電話時,突然暗了下去。她低著頭癟著小嘴開始不說話,連哆哆媽也忍不住抱怨起來:“你是賣給了公司嗎?”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哆哆爸想用禮物補償女兒。因為哆哆說想要一個能存錢的禮物,爸爸就送給她一個智能存錢罐,還約定每次哆哆幫助做家務、表現好時都會獲得獎金。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女孩哆哆非常寶貝她的存錢罐,但一次卻被來家裡玩的好朋友相中了。

哆哆媽擅自做主,要把存錢罐送給小夥伴。這下子可惹怒了哆哆,她毅然決然地拒絕把存錢罐給別人。

哆哆媽苦口婆心勸女兒要懂得分享,小女孩一句話道破緣由:“媽媽,你不是說爸爸賣給公司了嗎?我存錢想把爸爸給買回來。”說著,女孩淚如雨下。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聽到小女孩的話,頓覺心頭一緊,鼻子發酸。

我們總覺得自己對孩子的愛整個地球都裝不下,殊不知,孩子們也許比我們想象的,更加愛我們。

當我們拼盡全力想要給他們全世界的時候,也許他們更想留住你。

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你就是全世界。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1

被這個故事感動之餘,哆哆媽媽的那句抱怨一直縈繞在我腦海。

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在職場上,也只有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才擁有選擇的自由和權力,那些基層的“上班狗”,有的更多的只是身不由己。

試問,誰不是“一入職場深似海,從此任性成路人”,哪一個人不是賣給了公司?

前一段時間,和老同學聚會。十年前那個眼神發亮皮膚白皙的帥小夥,如今已經變成了頭頂一片地中海的發福中年程序猿。

談起家庭和孩子,他掏出手機看了看屏保上女兒的照片,無奈地搖著頭說:“上學時,咱們學《背影》,我看我家閨女連我這個爹的背影都很少看到。太忙了!天天加班到九十點鐘,回到家孩子都睡了。

他跟我們講,有一次好不容易老闆給放假一天,他帶著孩子在外面玩得正起勁,又被公司一通電話叫走了。當時女兒一直抱著他的大腿,說著爸爸別走。

後來自己坐進車裡,準備發動的時候,從鏡子裡看到女兒站在那裡,看著車子開走的方向一直哭一直哭,他心都碎了。

可是能怎麼辦?辭職不幹了?和老闆說我不能去加班了?

最後還不是自己撿起來那碎了一地的心,一一粘好,滾回去老老實實做加班狗。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如扎克伯格一樣,可以在女兒出生時,在facebook甩下一份26頁的ppt後揚長而去,閉關兩個月,專心陪妻育兒。

這樣的任性,也是需要資格和門檻的。

這份瀟灑的背後,又有多少像我老同學那樣的爸爸,在用他們的無奈承受著、支撐著。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2

而職場中的媽媽,又比班爸承受了更多的壓力。

一面是要獨立要實現自我價值的新時代女性,一面是要陪伴要建立親密關係要“不錯過孩子頭三年”的超人好媽媽,被兩股輿論浪潮拍打的職場媽媽,那份無可奈何早已埋在沙灘中無人問津。

一個同學在群裡講了個故事,說有一天回家看到孩子正拿著自己的工卡玩,媽媽隨口說了句:“不要拿媽媽的工卡亂丟,找不到的話媽媽就進不去公司了。”

沒想到,三歲孩子接下來的話讓她五味雜陳:“媽媽進不去公司正好呀!就可以不去上班陪我在家玩了。”

她說,一想到每天早上出門,孩子都會央求她:“媽媽多陪我五分鐘可以嗎?”“媽媽多給我講一個故事可以嗎?”她的心頭就湧上一陣無法控制的心酸。

她家認識的第一個數字是6,因為孩子奶奶告訴娃,當鐘錶的指針指到6的時候,媽媽就能回家了。

每到六點,孩子就會趴在防盜門的小紗門上,看樓道里的動靜,等著媽媽回來。

聽到這些的時候,心肯定是軟的。可是看到公司一個女同事,之前因為孩子頻繁請假、拒絕加班,被調到了相當於流放的崗位,這樣的前車之鑑讓她面對孩子的不捨,一次又一次硬起心腸來。

她說,如果明明能通過自己的價值,給家庭帶來更豐厚的收入和物質條件,又有哪個媽媽不想給孩子更好更多?

誰能否認,金錢有時候的確能帶來更多的機會、更廣闊的世界。都說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那這些也是孩子所需要的不是嗎?

我也曾經是職場媽媽,也曾無數次經歷這樣的無奈。

有時有半夜或凌晨的採訪,我出了門萬一半夜潼潼醒來,看見媽媽不在真是能哭到肝腸寸斷;週末帶她出去玩兒,一個臨時的突發新聞需要去,那真是當下就要趕緊走人的;多少個晚上,為了能省出時間在潼潼睡前多陪陪她,我自己熬夜寫稿要寫到半夜……

還小的潼潼經常天真地問我:“媽媽,能不能你不去上班,在家多陪陪我?”看著她那雙亮亮的眸子,真是無言以對。

很多時候,職場如戰場,沒有那麼多情分可講。

再加上,職場對女性的天然不利,更讓職場中的媽媽們步履維艱。

有人說,錢是永遠賺不夠的,工作是永遠做不完的。可那些在職場的爸爸媽媽們,有很多並不是抱著多加一個班就多賺一份錢的心態,而是必須加這個班才能維繫自己在職場的位置。

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現實卻是,如果我們只想著陪孩子,那就有可能以後一直都呆在家裡陪孩子了。

要是等到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金錢或是社會資源時,兩手空空的我們可能會更後悔。

那天看見一句特別無奈的話,說:“孩子,對不起。我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又陪不了你。”

這才是我們在喝完雞湯之後,要面對的,赤裸裸的現實。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3

說真的,咱們自己和身邊那麼多一直努力工作、努力生活,身陷職場、心繫孩子的班爸班媽本就非常不易了,再去用一些煽情的文字去加重他們對孩子內疚與抱歉的心情,是極為不公平的。

在我看來,對孩子真正的陪伴,應該不是用時長來計算,而是以質量論高下。

所以,真正需要“批判”的,並不一定是廣告中那個真的為了家庭而“賣給了工作的爸爸”,而是那些能回家卻不回家,依然貪戀獨身生活的自由,亦或者是那些身體在陪伴、靈魂卻在出走的爸爸們。

在綜藝節目《音樂大師課》第二季裡,有個7歲的小男孩王浩丞,他選唱的曲目是《父親》。導師古巨基提起選歌的原因,說浩浩是因為歌詞中的那句“多想和從前一樣,牽你的手掌”。

因為浩浩爸是個十足的手機控,每次孩子想要爸爸陪玩的時候,爸爸總用等一會搪塞他,說完後便自顧自地沉迷在手遊中。

當浩浩再次問爸爸:“可以陪我玩了嗎?”的時候,爸爸只丟給他一句“一局很長的”。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幾次下來,浩浩終於明白,原來爸爸說的“等一會”其實就是“拒絕和自己玩”的意思。浩浩對於爸爸手掌的溫暖念念不忘,想到爸爸拒絕自己,孩子在舞臺上抑制不住地哭了起來。所以他想借《父親》這首歌,喚回那個被手機奪走的爸爸。

這段視頻看得人真是既心酸又心痛。

很多時候,賣給了手機要比賣給了工作可怕得多。那一方發著光亮的屏幕,成為他們和孩子之間最遙遠的距離。

他們一邊刷著手機,一邊呆在孩子旁邊。孩子時而舉起自己畫的畫,時而亮出自己搭的樂高,旁邊的爸爸只是抬起頭機械地說一句“真好!”,更甚者連眼睛都未曾從手機上挪開一秒。

你以為,這般敷衍,孩子不曾感受到嗎?

孩子對爸爸的信任,就消解在那一聲聲無人回應的問話間。想起那句心理學上的名言,無回應之處,便是絕境。

這樣的狀態,與其說是“陪伴”,不如說是“陪著”。那些幼小而單純的心靈或許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爸爸會因為一部手機,一次又一次的拒絕自己。

所謂的“高質量”陪伴,不是看時間的長短,而是求誠意的質感。

高質量陪伴,需要一場全情投入,需要一次心無旁騖,需要一份及時回應。

給陪伴加一點愛的佐料,融入孩子的世界,參與到他們的遊戲中,建立一種你來我往的雙向溝通。

也許,每天一個小時,放下手機和心事,與孩子共讀繪本、搭建樂高、拌家家、蹲在地上看螞蟻、看天空的雲、撫摸一草一木、聊一聊幼兒園裡發生的事,都要好過刷著手機呆在孩子身邊的那一整天。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說到最後,“愛的無解題”真的無解嗎?或許,我們應該先弄清楚什麼是愛。

愛的確需要陪伴,但絕不僅僅是寸步不離的相伴。

你在職場拼盡全力的樣子,你為了家庭努力奮鬥的姿態,你在有限的時間內給予孩子真心的陪伴,都是愛孩子的方式。

工作時全情投入,帶娃時一心一意,在不同的角色中盡職盡責的扮演過,就不會覺得虧欠。

因為只要心有所願,就是值得。

-END-

你想給孩子全世界,但孩子卻更想留你在身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