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京東「0元購」陷阱

京東終於對斐訊路由器事件表態了。

在面對要求京東"還我血汗錢"的聯璧金融用戶的訴求面前,京東的回應是:京東僅是斐訊硬件產品的銷售平臺,從未與斐訊相關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聯璧金融存在任何形式的合作,也從未引導消費者至該平臺進行投資理財。

京東同時表示,由於斐訊"0元購"的參與方聯璧金融已經被公安部門立案調查,京東將會配合相關部門督促斐訊妥善解決好用戶投訴及售後問題,最大可能避免消費者的損失。同時,京東已全面排查品牌商自主發起的各種營銷活動,嚴格禁止品牌商在平臺開展任何形式0元購的宣傳和推廣。並呼籲消費者在購買金融產品時要警惕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起底京東“0元購”陷阱

京東“0元購”

1

那麼,那些用戶真的是無理取鬧嗎?如果深入這個交易鏈條,我們就會發現京東的角色並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打開京東App搜索"斐訊路由器",已經找到不到斐訊路由器的官方旗艦店了,更加找不到"京東自營"字樣,斐訊路由器就像從來沒有在京東出現一樣。但是在昨天(7月10日)打開京東App的時候,還能看到斐訊路由器,儘管點擊具體商品會顯示"暫無報價"的字樣。

同時,斐訊還時不時作為京東的優秀合作伙伴出現在京東相關的活動上。比如說在11月29日舉行的京東數碼2018廣告招商大會暨廣告營銷培訓研討會上,斐訊市場與營銷平臺電子商務銷售中心總監趙春風在相關講話中透露,"斐訊2017年在京東上的廣告點擊量達到1000萬次,直投展示量高達2億次,京東作為斐訊最重要的平臺商之一,給斐訊帶來了優質的支持。"

但是,所有的這些信息只是顯示京東作為一個銷售平臺和廣告平臺,並不足以表明京東應為那些購買了斐訊路由器的用戶在投資聯璧金融上所遭受的損失承擔相關責任。不過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追問,斐訊路由器到底有什麼神秘之處,能夠在這麼多的路由器品牌中脫穎而出?

"用戶在京東購買了斐訊0元購路由器之後,會得到一個專屬K碼,K碼可以通過身份證、銀行卡和手機號進行激活。這時,該用戶就會自動在互金平臺聯璧金融App上生成一筆定期存款,這筆存款的金額正是你購買路由器的金額。

只是它的返現方式並不是立即回款。這筆錢,會在另一個主角——聯璧金融那裡轉個彎。"

也正是如此,當初斐訊路由器的火爆引發了很多技術人士的驚訝:為什麼相同性能的產品,斐訊路由器的價格能比TPLINK高出兩倍?原因也還是"0元購"。既然今後支付的費用可以在幾個月後退回,那我何樂而不為呢?當然,聯璧金融也不是傻瓜,它並不只是想讓你免費獲得這個無線路由器,一旦你在它的App上註冊相關身份證、銀行卡和電話號碼後,它就可以給你推送其它相關的理財產品。必須說,這個營銷手段非常精準,既然用戶願意"0元購",那麼他大概率會接受其它相關金融產品。

換句話說,斐訊路由器實際上是作為聯碧金融獲取新用戶的道具而出現,而且獲客成本極為低廉。

2

那麼,京東能不知道"0元購"背後可能的風險嗎?顯然不是。京東作為中國最優秀的互聯網公司之一,它應當知曉所謂"0元購"背後所隱藏的金融風險。

事實上,早在去年4月份,國內就有媒體報道了"0元購"背後所可能導致的金融風險。當我在某搜索引擎輸入"斐訊路由器"時,驚訝的發現在2017年的4月18日,就有一家ID名為"門店那些事"的自媒體在新浪財經頭條上以"斐訊路由器可能真的是一場騙局"為題對"0元購"的商業模式進行了批評,不僅指出了路由器本身存在的侵犯用戶隱私的行為,同時還指出聯碧金融無相關金融牌照;資金自融,涉嫌非法集資,更是強調"聯幣金融和斐訊兩家公司存在直接關聯,平臺項目涉嫌自融,投資人資金疑流向控制人旗下項目。"

而在今年的1月7日,《中國經營報》以《斐訊"0元購"騙局還是普惠科技?》質疑了斐訊路由器的盈利模式,有專家直言:"如果公司拿到用戶資金並沒有取得很高的收益,不能兌現對消費者的承諾,這裡涉及到商業信用甚至欺詐的成分。如果企業受到損失且承受能力較低,不得不用新產品收益來彌補前期虧損,這就存在滾雪球的債務膨脹,不是正常的金融模式,甚至有龐氏騙局的可能性出現。"

或許正是因為其中可能的金融風險,2017年4月份,阿里旗下的全部電商平臺,包括淘寶、天貓與閒魚,全部將"斐訊"設置成違禁詞彙,斐訊天貓旗艦店也被做關店處理。但有意思的是,京東上的斐訊路由器不僅沒有被限制,相反還越做越大,變成了"直營"。可能的解釋是,京東方面認為自己銷售的是實物,並不需要為其用戶的其它行為承擔責任,因此才會放縱這樣的行為直到近日聯壁金融東窗事發。

3

但京東真的可以高枕無憂嗎?顯然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京東在斐訊路由器的展示上是明確顯示"0元購買就返399元"。京東不僅在醒目位置標識了"直營",同時還說有"近265萬用戶成功提現了",這就是給用戶一種強烈的預期。即便京東不需要為京東用戶投資聯璧金融的損失負責,但是它必須承擔《廣告法》上虛假宣傳的責任。廣告法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

招商等有投資回報預期的商品或者服務廣告,應當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風險責任承擔有合理提示或者警示,並不得含有下列內容:

(一)對未來效果、收益或者與其相關的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等,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但是在京東這裡,沒有警示、只有"明示或者暗示保本、無風險或者保收益"。

其次,京東提供通道,儘管不需要為用戶的投資行為承擔損失風險,但是需要盡到形式審查義務,確保用戶權益。作為國內領先的電商平臺之一,京東不可能不知曉斐訊"0元購"模式背後隱藏的金融風險,它應當知道這種行為是被我國的法律法規所禁止的。更為重要的是,在京東這個平臺上,斐訊路由器的使用者和聯壁金融的投資者實現了身份轉化,如果說無線路由器是聯壁金融的道具,那麼京東就是給這個道具轉化提供了一個通道:很多用戶正是相信京東"直營"而購買了這個產品。而京東恰恰是給一家沒有相關金融資質的公司提供轉化的便利。

再退一步說,京東即便無需要承擔相關的法律責任,但是在其平臺上發生這麼一起糾紛,也不是件光彩的事,這至少表明其內部的風控存在著重大缺陷。

4

在斐訊路由器"0元購"事件中,除了京東以外,同時牽涉其中的還有中國聯通等機構。於是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為什麼斐訊要找一個大機構合作?毫無疑問,那就是想讓用戶相信,它的產品有人背書,京東是,中國聯通也是。於是龐氏騙局這個老問題就遇到了新情況:用戶該如何辨別,而平臺(渠道)又該如何控制風險?

設想下,如果聯壁金融直接在京東上叫賣一個年化收益率為7%的產品,那麼一定會有很多人會問:它是誰啊,有這個資質嗎?但是它一旦將這個產品以"0元購"的形式包裝,包括用戶和平臺都會對其放鬆警惕甚至參與其中。斐訊路由器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一個金融產品以實物的形式出現,通過多個場景實現了用戶從實物用戶到金融消費者(投資者)的身份轉化。

斐訊路由器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0元購"的產品,那麼,如何面對這種跨期跨場的金融產品?這可能是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包括用戶、平臺和監管部門都要面對的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