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崛起,分布式與中心化之爭

雖然區塊鏈的突出特徵是分佈式,但目前存在的區塊鏈解決方案間接集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發展趨勢,因此,區塊鏈技術本身也必須在其構建出整個生態系統前解決。


區塊鏈技術集中化新功能可能阻礙未來可能出現的主流應用,包括集中式Web API在內,它們提供了區塊鏈訪問、集中式交易以及具有中心故障點的分佈式應用程序。

如何消除中間商?

當人們想到利用集中式解決方案給區塊鏈生態系統帶來的災難,例如Mt.Gox、Bitfinex被盜事件時,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區塊鏈保持分散的迫切需求。互聯網、信貸行業、P2P市場、身份和貸款都應該是分佈式的,任何有可靠的第三方作為中間人而不增值的東西都應該用分佈系統來取代。

區塊鏈崛起,分佈式與中心化之爭

要理解為什麼集中化會產生如此大的威脅,就得先深入瞭解區塊鏈技術的分佈式特徵以及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與傳統貨幣之間的區別。

在墨爾本技術中心的演講中,Andreas Antonopoulos說:“對於金融中的每一個問題,都有一個簡單和容易的解決方案,但這個解決方案是錯誤的且是集中化的。”

傳統貨幣和數字貨幣之爭

過去,貨幣與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即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緊密相連,這意味著你可以將銀行券換成黃金。過去的美元鈔票會寫道:“可以在美國財政部或任何聯邦儲備銀行兌換黃金或其他任何法定貨幣。”

1971年,尼克松終止了美元兌換黃金的可兌換性,這標誌著美元金本位制的結束,如今的美元上寫道:“該券是合法用於私人和公共債務的支付手段。”

美元不再是可兌換黃金的票據,它變成了政府的“欠條”;貨幣不再是由黃金支撐,而是由政府債券支撐的。現在全世界的國家普遍採用這種模式。

貨幣不再由真實的東西支撐,這是法定的。這是我們基於對彼此和政府信任而使用的一種任意的價值分配器。自動提款機屏幕上的錢不是真正的數字現金,這只是連接到銀行債務和資產數據庫的屏幕上的數字,這些數字由中央銀行進行仲裁。當您提取或存入現金時,他們會更新您系統中的帳戶餘額,現金不會在每次使用借記卡時移動,因為這太過繁瑣。相反,銀行只是持有大量的價值,並在其數據庫中進行仲裁。

在區塊鏈領域,同樣的仲裁使用的方式是創建一種真正的數字貨幣,它由自我執行的,並且不需要第三方仲裁者參與。

將中央集權的銀行替換為分散的同儕經濟,區塊鏈技術的最初目標之一。

區塊鏈技術應用至金融行業

簡言之,區塊鏈技術實際上只是一個數據庫。

區塊鏈崛起,分佈式與中心化之爭

區塊鏈是一個分類賬,用於記錄不同賬戶中存儲價值的多少。每次B向A轉賬時,B賬戶數據庫中的值都會減少,而A的賬戶相應地會增加。中央銀行也有類似的數據庫,區別在於誰在管理和驗證各自數據庫中的所有價值和交易。

對於銀行來說,銀行本身就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中間商,因為銀行正在監視和執行他的賬戶,所以B花的錢不能多於他擁有的,自動取款機屏幕上顯示的數字是與銀行數據庫相連的賬戶的數字。

有了區塊鏈,每個用戶都能共享數據庫。每臺連接到網絡的計算機(或節點)運行相同的數據庫,驗證並管理區塊鏈上的所有交易。由於區塊鏈網絡上的其他人正在監視和執行規則,所以B花的錢不能多於他擁有的。區塊鏈上的每個用戶都可以看到每個賬戶中的金額,以及每筆交易的詳細信息。但是通過加密,這些賬戶是匿名的。

密碼學和“分擔負擔”的組合允許分佈式媒介(區塊鏈)執行價值轉移。例如,比特幣實際上只是一個列表,表示B有5個代幣,而A有10個代幣。當B向A發送一枚代幣時,該列表會更新。此時B有4個硬幣,A有11個。加密密鑰確保只有B的私鑰能夠讓他訪問他的賬戶並將錢匯給某人。加密密鑰替代了中央銀行內的賬戶。

如果使用集中式模式,用戶可以將所有私人信息存儲在銀行,然後使用社會安全號碼、密碼或ID驗證您的身份;但是在區塊鏈上,您所需要的只是您的私鑰來創建加密安全帳戶。這也提供了一些匿名性,因為在區塊鏈上您的賬戶沒有與您的名字相關聯,而是與公共密鑰相關聯。

區塊鏈的價值

那麼,是什麼激勵人們更新區塊鏈賬本並保持誠實呢?

你可能聽說過採礦。採礦是記錄有效交易並創建新“區塊”的過程。區塊是構成區塊鏈數據庫的基本單元,每個塊包含幾個區塊鏈交易。每隔幾分鐘,新的交易和賬戶更新就會被添加到一個新的“區塊”中,然後被添加到區塊鏈中。這代表區塊鏈的整個分類帳。這些區塊可以是賬戶餘額的更新,也可以是交易的記錄。這就是允許區塊鏈在不依賴中央第三方的情況下更新賬本的原因。礦工會把B和A之間的交易記錄在區塊鏈上。

區塊鏈技術只是取代傳統貨幣的一種方式嗎?

以區塊鏈技術的一個應用以太坊為例,以太坊大大增加了區塊鏈技術的使用案例。以太坊允許用戶在區塊鏈中添加更多數字貨幣。“代幣”可以是任何能夠通過程序描述的東西,這是因為以太坊配備了圖靈完整的編程語言。這允許將任何複雜的價值(例如財產、身份或債務)轉化為代幣。

用戶可以創建一個代幣,包含一項財產的所有必要信息並創建數字契約。任何可以進行數字編碼的價值都可以被標記並創建為區塊鏈上的數字資產,這甚至可以包括你的身份。

區塊鏈崛起,分佈式與中心化之爭

以太坊還允許智能合約,它創造了價值轉移的具體仲裁,書面合同中的任何邏輯都可以變成數字智能合約,用於調解資產轉移。

B可以通過編程設定5個代幣離開他的賬戶,並在A簽署電子協議的瞬間轉移到A的賬戶;B還可以在特定條件得到滿足之前,安排資金來託管。所有這些交易都由用戶提前設定執行,這允許分散的計算機網絡取代大多數中間商。

這種分佈式特點顯然是區塊鏈的獨特性和價值的關鍵,當我們允許集中的一方在區塊鏈技術中發揮關鍵作用時,我們已經破壞了區塊鏈技術的目的。

集中化的失敗

數字貨幣是有用的,因為它們是分散和不可控制的。當您依賴第三方為您提供區塊鏈訪問權限(如Web API)或依賴中央交易所時,就算是添加需要你信任別人的集中層,任何具有單一故障點的DAPP不再屬於分佈式應用程序。

我們需要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原因,是防止Mt. Gox事件的發聲。比特幣是第一個分佈式貨幣,它引起了世界各地人們的注意的原因得益於底層區塊鏈技術,我們現在有能力使得任何事物都是分佈式的。

中心化交易所Mt. Gox試圖重新集中比特幣,他們實際上集中控制了交易所賬戶的鑰匙。當所有對貨幣的控制權都集中於個人或實體時,情況通常不會很好。Mt. Gox一度處理了全橋範圍內70%的比特幣交易,使得本應是分散式的貨幣成為了中央集中的產物。最後的結果是他們損失了超過4億美元的比特幣。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結果?因為他們集中了所有的密鑰。這就是為什麼需要去中心交易所的原因。Mt. Gox發生的事情幾乎不可能發生在分佈式交易所身上。與集中式解決方案相比,這些項目可能更復雜也更不方便,但它們是絕對必要的。

分佈式解決方案

像Stellar和Waves這樣的項目能夠很好地代表生態系統所需的分散化價值。他們是有前途的項目,也能給用戶提供多種選擇。在區塊鏈方面,我們總是會有一個集中的解決方案。這可能會更容易,但為了整個技術,我們需要開始採用更分散的選項。

廣受歡迎的區塊鏈解決方案中,單個實體控制50%以上的節點會自動背離技術的本質。因此,生態系統內眾多的企業表現出這樣的模式,是造成目前對集中化擔憂的原因。

集中式web API主要是為終端用戶設置節點。web API的用戶必須完全依賴一個集中的、受信任的第三方。這為Mt. Gox所有的漏洞提供了支持。Mt. Gox只是一個例子。我們在Bitfinex,甚至富國銀行都看到了集中化的失敗。最近最具毀滅性的集中化失敗案例就是讓數百萬美國人處於危險之中的Equifax黑客攻擊。

就像交易所一樣,區塊鏈訪問也有分散的選擇。MIMIR區塊鏈解決方案聲稱提供分散選項。您無需從中央來源獲取所有區塊鏈訪問權限,就能夠以安全和分散的方式獲得區塊鏈訪問權限。

去中心化交易所和分佈式區塊鏈服務提供商都採用博弈論,與標準區塊鏈技術的方式相同。激勵合作的博弈論是使系統分散化的原因。

分權實際上是區塊鏈技術的秘密武器,分權化實際上是區塊鏈技術的秘密武器。Evan Van Ness將這一切歸結為一個連貫的思想:“集中就是權力,而權力則會產生腐敗。”

杜絕失敗

當您添加一個集中層時,會帶來所有區塊鏈希望去除的問題。現在您創建了一箇中央點故障,這種單點故障會導致資產被盜。

MIMIR的創意內容和設計負責人Mustafa Inamullah分享了這一點:“任何人都不應該受到能夠輕易從惡意活動中獲利的第三方的擺佈,這與第三方是否會進行惡意活動無關。也許你的集中交易或集中式API確實有良好的意願,但這是無關緊要的。這是一個關於第三方能否輕易逃脫惡意行為的問題。”

不應該有簡單的方法來欺騙系統,但不幸的是,每一個集中層都有欺騙系統的能力。沒有個人實體能夠有能力輕易地用他們的方式來操縱系統,分權能夠使這些集中化失敗幾乎不可能發生。

從統計數據來看,區塊鏈不可能操縱系統,我們需要保持這一點。集中式實體到目前為止都做得很好,但如果我們想要保持區塊鏈技術的價值,那麼事情就必須分散,而且項目必須保持足夠的分散性,以至於沒有空間讓個人有能力輕鬆地操縱系統。

集中化開啟了許多事物的能力。這包括仿冒品,機構根據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更改規則、賬戶凍結、安全漏洞,甚至允許發生毀滅性的認為錯誤。整個社區需要選擇分佈式的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使得惡意行為成為不可能,那為什麼不呢?為什麼我們要允許潛在的危險讓我們的資產被盜成為可能呢?因此,當有區塊鏈技術存在的時候,用戶有權利選擇分佈式服務。

網址:https://www.ccn.com/the-dangerous-threat-of-centralization-that-exists-in-the-blockchain-ecosyste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