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軍故事13:軍嫂,隨夫「征戰」走四方,四海之內皆姐妹


隨軍故事13:軍嫂,隨夫“征戰”走四方,四海之內皆姐妹

下班回到家,看到門柄上掛了一個袋子,打開一看,裡面是幾個還有著熱乎氣的餡餅。我猜到,媛姐和他老公休完假回來了。作為一名隨軍家屬,媛姐和我一樣,這些年一直隨夫“征戰走四方”。

說來神奇,當我們彼此的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在一個聚集了全國各地的寶媽群裡相識了。那時候的交往,也僅僅限於網絡。時間長了,因為倆人預產期差不多,聊得話題又比較投機,老家相隔也不遠,私下聊天的次數自然而然就多了起來。

當知道了彼此的老公都是軍人,竟然還是一個軍種,只是不在一個省份,一下子便親近了許多。

臨近預產期,媛姐問我,老公能不能休假,我說不一定,剛調走,還在外地出差。媛姐說,他老公也剛調走,也不一定能趕回來。當時,我們還說,他倆能調到同一座軍營的可能性不大,畢竟中國那麼大,部隊那麼多,這麼巧合的事情只會出現在電視中。這個話題因為種種的不可能,我們也就沒有再繼續。

不過,我們都忽略了這樣一個道理:藝術,往往就是來自於生活,不是一句老話說過,“世上有,戲上才有”麼?

那時,當我和老公閒聊時說起在網上遇到一個準寶媽的軍嫂,對方的家離著我老家也不遠,她老公也剛從原部隊調走,不一定能趕回去陪著嫂子生產。我老公當時還說,家屬都挺不容易的,即便網上相逢,彼此也多善待,再就是告訴我,不要和陌生人說部隊的事情。

後來,老公調到新的單位後,有一次和住在一個寢室的戰友聊天,隨口提起了我的預產期臨近他不一定能回來的事,結果,寢室的另一個剛認識還不熟悉的戰友也說,他的妻子面臨生產,他不一定能趕回去。兩個人因為有了同樣的境遇和掛念,很快就有了共同語言,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的就熟絡了。

日子就像沒有閥門的自來水一樣,一直流啊流,並不停歇。

時間長了,我和媛姐也越來越熟悉,倆個人在不同的城市等待小寶貝降臨的同時,也在等待彼此老公能在進產房之前趕回來。臨近預產期,我們開始在網上給各自老公查回來的票,雖然也不知道能不能回來,但嫁給軍人的這兩年,我們都學到了一點:要做好所有的準備,以備應對突發情況。

當時正是暑假期間,票很不好買,然後我們彼此聊起要買從哪裡出發的票,秉持著幫彼此想出一條能讓自己老公回家的最近、最快的線路,結果也都應該能猜到了,在我們說出城市的所在地的時候,那是我第一次覺得,緣分這個東西,太神奇了。我們的老公竟然在同城出差,因為是相同的兵種,我們開始猜測是在同一個單位,然後立刻告訴了彼此老公的名字,各自回去和老公打聽一下。

有時候緣分這個東西,你可以不信,但你不能認為它是不存在的。沒錯,我們彼此的老公竟然就是住在一個寢室因為擔心不能回家陪媳婦兒生產而整天有些憂心忡忡的那對“難兄難弟”。

後來,我老公因為臨時有新任務被派來我所在的城市出差,因此也趕上了我們女兒的出生,而遺憾的是,媛姐的老公並沒有機會請假,回去照顧他們孩子的出生。

等我和媛姐從網絡走進現實中,作為同一個部隊的家屬在軍營裡見面的時候,彼此的孩子都很大了。再後來,我們一起辦理隨軍手續,一起住進了同一座部隊家屬院,自然,我們成了最好的姐們。

因為知道我每天下班晚,回家還要著急給女兒做飯,所以,自從媛姐回來後,隔三差五的就會多做點好吃的,給我掛在家門上。

緣分這個產物,是不能強求不能爭取的,要懂得順其自然。很感謝那個讓我們相識的寶媽群,如果友情也有月老牽線的話,那這個讓我們相識的寶媽群,也能稱之為“軍嫂月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