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渠道又現新風口?社區生鮮店成「香餑餑」?

2017年我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達1.8萬億,同比增長7%,預計2018年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將增長至2萬億,同比增長10%。生鮮的風口到了嗎?生鮮的未來趨勢又是怎樣的呢?

對於生鮮產品,我國消費者是通過高頻購買來保證產品新鮮度的。數據顯示:我國消費者平均每週購買新鮮食品3次(高於全球平均值 2.5 次),其中,水果和蔬菜的購買次數最多,達到每週平均 4.5次;其次是魚類或其他海產品,為每週平均2.4次。

生鮮渠道又現新風口?社區生鮮店成“香餑餑”?

生鮮農產品的產業鏈

1.生鮮產品作為農副產品的衍生品,上游為農產品生產。不同於美國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我國農業生產以個體“小農生產”為主,生產經營分散、集中度較低,加之我國農業自動化技術還有待發展,因而從源頭上決定了生鮮品類難以標準化的特性。

2.由於上游生產極度分散,我國農副產品的流通以批發市場為主。先是農產品經紀人收購分散於各農戶的農產品,並在產地批發市場聚集、交易、定價,再經二級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運輸分銷,最終通過農貿市場、超市等渠道,到達終端消費者。

在物理上,由於傳統流通環節標準化程度低,農產品經過層層環節的儲存、運輸、裝卸,損耗嚴重;在價格上,農產品本身產品價值較低,疊加各流通層級所承擔的物業租金、人工成本、包裝物流、以及經營所需利潤,層層加價,導致產銷兩地差價較大,且生鮮零售終端毛利低。

3.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農產品交易活動中73%是經由傳統農貿市場進行的,僅22%是由超市主導完成的。近幾年,雖然超市渠道的佔比穩步提升,由2012年的36.69%上升至2016年的38.09%,但傳統渠道(農貿市場、路邊攤)的市場份額仍佔據生鮮渠道的50%以上。

電商份額雖佔比較小,但上升速度較快,由2012年的0.55%上升至2016年的2.12%。

生鮮新渠道——社區生鮮?

2017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的交易規模約為1390億元,同比增長60%。然而,受制於農產品附加值低、線上渠道缺乏直觀體驗、冷鏈物流缺失形成的高昂配送成本等因素,生鮮電商盈利能力仍較弱,盈利模式也尚未走通,絕大多數生鮮電商仍處於持續虧損中。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顯著變化,呈現出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快生活節奏等特點,同時人們即時消費、送貨到家等習慣得到長期培養,伴隨互聯網成長的新生代“懶宅屬性”鮮明,導致居民生活半徑加速縮小,便捷性需求愈發凸顯。

數據表明,居民生鮮購買半徑為795米,而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最理想的生鮮消費距離更短,為670米。愈發凸顯的便捷性需求,推動了社區生鮮的快速發展。

生鮮渠道又現新風口?社區生鮮店成“香餑餑”?

社區生鮮的發展模式

2017年,我國便利店仿照日本,開始了嘗試生鮮品類經營:

7 月,北京7-11門店開始售賣淨菜,圓通速遞開出“媽媽菁選”社區生鮮便利店;

8 月,北京超市與羅森合作,嘗試在便利店引入生鮮產品;

12 月,全家與易果生鮮合作,在上海長寧門店提供生鮮產品,鮮生活和“好鄰居”推出升級改造的生鮮社區店。

相較於日本發達的便利店業態,我國便利店發展尚不成熟,在生鮮供應鏈上的短板更為凸顯,也正是意識到生鮮經營壁壘,便利店往往選擇與專業的生鮮超市或生鮮電商合作,以切入生鮮品類。

社區生鮮的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目前,社區生鮮業態大勢初起,行業連鎖化經營水平較低,集中度提升空間巨大。但就全國的社區體量來看,行業集中度的提升還有巨大空間。

區域內連鎖經營實現收編、整合

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下,個體經營的夫妻店或被大型零售企業、更具規模的連鎖企業“收編”,或在盈利壓力下逐漸被淘汰。同時,同一區域的多個連鎖品牌之間也將實現整合,如:地利生鮮併購聞氏生鮮和印雙傑,康品彙收購鮮享優薈。

生鮮渠道又現新風口?社區生鮮店成“香餑餑”?

本土連鎖將發展為區域割據之勢

本土崛起的生鮮社區連鎖品牌在走通盈利模式後,或將加快區域密集佈局,並持續向存在供給空白的臨近區域擴張。但由於供應鏈能力、區域消費習慣差異等因素,無法快速實現跨區域佈局。因此,本土生鮮連鎖品牌或將形成區域割據之勢。

競爭日趨激烈,大浪淘沙始見金

以永輝為首的大型零售企業,在強大的資金能力和供應鏈支持下,加快全國佈局(永輝計劃2018年開1000家永輝生活店),勢必面臨與本土生鮮連鎖品牌的競爭。屆時,行業又將面臨新的洗牌和整合,大浪淘沙之後或將出現數個頭部企業。

生鮮渠道又現新風口?社區生鮮店成“香餑餑”?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認為社區生鮮首先應把握自身的市場定位和精選戰略,在內生增長方面,提升成本控制、精細化管理能力;在外延擴張方面,需結合輕重資產、合夥人制等多種模式,實現拓展。最後,我們也看好社區生鮮和生鮮電商的結合,所帶來行業發展的巨大想象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