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不服輸(四):軍艦篇 靖遠VS橋立

第四輪,由致遠的姐妹艦靖遠對陣三景艦老三橋立號。

Hashidate (橋立),名字源於三景之一的天橋立(Amanohashidate),位於京都府的日本海。雖然橋立號屬於松島級,但是最大的區別是橋立是由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建造的。無疑,對比平遠號,日本的造船水平此時已經超過北洋水師。但是由於這是日本首次建造這麼大型的船隻,因此花了3年才下水。順便提一下,原本松島級還有計劃中的第四艘船,但是應該是由於前面幾艘的效果不是很好,導致法國設計師辭職回國。

甲午不服輸(四):軍艦篇 靖遠VS橋立

聯合艦隊 橋立號 名字來源的三景之一

橋立是1886財年訂購的,1888年定下設計,1891年下水,1894年6月完工服役,正好趕上甲午戰爭。

甲午不服輸(四):軍艦篇 靖遠VS橋立

聯合艦隊 橋立號

橋立排水量4,347噸,91.81米長,15.6米寬,吃水6.05米,4,000千瓦功率,極速16.5節,可攜帶680噸燃料煤。

甲午不服輸(四):軍艦篇 靖遠VS橋立

聯合艦隊 橋立號 1916

火力配置和其他姐妹艦一樣,主炮為加內特320毫米一門,專門對付定遠級,彈藥攜帶量60發。按照資料,該主炮發射速度就是約2發每小時,確實夠慢!黃海海戰的實戰中,松島平均每小時一發,共發射4發。而嚴島發射了共5發,雖然彈無虛發,但是實際傷害比預想中的要小很多。看來這個主炮如同雞肋。副炮是11門英國產120毫米速射炮,射速5到6發每分鐘。裝甲水平同松島嚴島。

靖遠,於1885年訂購,作為致遠級的二號艦,她也是由英國建造。1886年12月下水,1887年7月完工服役。

靖遠排水量2,300噸,82米長,12米寬,18節極速,可攜帶燃料煤510噸。

主炮3門200毫米克虜伯火炮,副炮2門150毫米阿姆斯特朗火炮。副炮數量太少,不過加上3門主炮可以和橋立一戰。

甲午不服輸(四):軍艦篇 靖遠VS橋立

北洋水師 靖遠號 1887

橋立在黃海海戰中排在主力部隊的第四順位,位於旗艦松島、千代田、嚴島的後面。橋立的主炮在實戰中比松島還差,總共發射4次,沒有一次擊中目標。不過雖然她被擊中11次,卻只是死了幾個傷了幾個而已。另外在旗艦松島嚴重損壞退出戰鬥後,橋立成了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的臨時旗艦。總之,橋立在整個甲午戰爭中起的作用不是那麼明顯。

而靖遠在黃海海戰中,中彈上百發,吃水線處多處漏水,管帶葉祖珪命令暫時退避淺水處,追擊的聯合艦隊游擊隊怕擱淺並未緊逼而是保持距離射擊,使得靖遠躲過一劫。但是黃海海戰後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大勢已去的北洋水師自行炸沉了靖遠,由於海水較淺而擱淺。

綜合比較,除了極速稍快,其他方面靖遠不是橋立的對手,日本再贏一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