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隊長CEO紀中展:啓蒙這件「小事」,還得靠科學家出馬

科學隊長CEO紀中展:啟蒙這件“小事”,還得靠科學家出馬

調研 | 劉馥亮 趙雅晨

撰寫 | 趙雅晨

社會階層固化,同學家長間攀比,優質教育資源的“極度稀缺”,如此種種,引發了這一代父母對教育的深深焦慮。這一焦慮的蔓延,漸漸成為了教育行業的推動力量。

它催生家長為競爭重點學校的點招坑位,一擲千金狂報補習班,催生出學而思奧數培優的一位難求,它愈演愈烈,那條輸不起的起跑線一再被前置,終於蔓延到2歲左右的學前陣地。

於是,圍繞學前教育的創業項目也逐漸多了起來。

其中,一派是還未擺脫應試色彩,主抓小學入口4-6歲年齡段的孩子,比如已經隨處可見的幼小銜接班;另一派則是突出素質教育或通識教育,強調興趣與啟蒙,年齡可前探到2-3歲,如藝術類、數學思維啟蒙、科學素養類培訓等。

隨著家長對教育的認知升級,後者帶有啟蒙色彩的教育課程逐漸走俏。科學隊長在這個大背景下,於2015年底成立。

塑造科學家IP 從科學啟蒙到體系化課堂教學

科學隊長的業務,是為學齡前到小學階段的孩子打造科學教育課程。

以年齡為限,3-9歲以啟蒙為主,通過音頻、親子動手實驗等10分鐘有體系的碎片化輕表達,帶給孩子對科學的初體驗;6-12歲以課程為主線,通過在線直播小班課的形式,進行體系化科學教育。

產品本身的特點,反映了科學隊長創始人紀中展最初的理念。

第二,和碎片化的知識付費劃清界線,做目標明確、體系完整的科學教育課程。“ 我們一直堅定不是內容付費,只是碎片化表達,不是碎片化的知識,我們是基於3到9歲需要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的系統化處理 ”。

據紀中展表示,2016年4月上線以來,在沒有做大規模推廣的前提下,這款產品依靠口碑轉播,吸引了至今10萬付費用戶,課程累計銷售20萬份。

基於這款早期產品,衍生出的寶寶玩科學和2100實驗室,旨在純粹的知識輸出之上,加入更易激發興趣的科學實驗,引入親子互動場景並加強動手能力訓練。持續完善的產品線也進一步拓寬了產品定價區間,從6.1元到365元,觸達不同支付意願的用戶。

3-6歲科學啟蒙低價產品,形成了對科學隊長品牌認知的入口產品,後續憑藉積累的專家和教研資源,自然而然延伸到課堂教學。

用課程承接6-12歲小學段用戶,不僅解決了用戶出口,有效延伸了LTV,也將客單價推升至另一量級。課程體系覆蓋1-6年級,採取學期制,覆蓋春夏秋冬四個學期,學期客單價約1000元。

內容分發和課程入口 借力第三方流量平臺

在紀中展看來,“一次創新,多次重複”是優秀的商業化路徑。這一理念也貫穿科學隊長的實際運作,“一次製作,四處分發,隨意組合”,翻譯過來就是,前期彙集眾多科學家的力量,一次性打造具有經典價值的底層產品,再從中延伸和組合出滿足不同用戶需求的其它產品或服務。

如今,內容研發已基本成熟,後續內容分發、課程報名等,科學隊長與第三方展開合作。

內容分發方面,基於當前累積的音頻課程,按年齡、場景、學科、性別任意組合後,形成若干主題課程包,通過喜馬拉雅等具有流量優勢的平臺進行內容分發;同時,已聯合中信、活字文化、上海交大出版社等涉足內容出版業務;此外,由內容和IP衍生出動畫片、遊戲等也在下一步計劃之中。

科學隊長CEO紀中展:啟蒙這件“小事”,還得靠科學家出馬

近日,科學隊長創始人紀中展接受愛分析專訪,就公司業務、運營、戰略等進行了深入對話,摘取部分內容分享如下。

口碑驅動 專注做好內容

愛分析:從《知識分子》到科學隊長,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思考?

紀中展:在做《知識分子》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知識分子》之上能長出什麼,過程中逐漸確立了一些原則:

第二,一次創新。創新是無止境的,但短暫的追逐風口是沒有意義的。能夠持續抓住風口,並且堅持做下去,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一次創新,多次重複,這是好的商業模式。

第三,不做平臺。平臺很燒錢,而且平臺的出現是基於兩個大背景,一是技術和應用發生變革,比如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忽然出現了一批平臺;二是用戶獲取成本等於0的時候,能出平臺,而現在廣點通獲取一個用戶要十幾塊。

第四,不做渠道。因為渠道的價值在於運營,它沒有核心價值,而且比較辛苦。

所以,最終確立的形態就是做教育,而且是和科學有關,那就科學+教育=科學教育。

愛分析:科學教育能夠切中學前用戶的需求,這是基於什麼判斷的?

紀中展:當時有兩個大背景,第一,有數據顯示,整個圖書市場都在下降,只有童書在上升,童書裡有40%是科普書。那說明市場的需求很旺盛,尤其對小朋友就自然科學的啟蒙;第二,看到政策層面大的信號,2000年的時候課標準做過一次調整,把自然變成科學,從小學三年級開始上,而2017年,國家再次修改課標,科學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成為必修課。

愛分析:3-6歲的產品線是如何打造的?

紀中展:教育始終在下沉,一是往三四線城市下沉,二是年齡下沉,越來越早。我們做科學隊長早期的音頻產品時,總結了一句話,和孩子一起聽科學家講科學。一檔課程52期,每期10分鐘,售價99元。

然後在具體的內容製作上,我們按照有趣、嚴謹、生動來排序。小朋友是天生的鑑定家,好不好聽,馬上就辨別出來,有趣很重要。但是你講科學內容,必須還要嚴謹。否則就是誤導;最後要生動,要不然小朋友聽十分鐘不耐煩。

愛分析: 2100科學實驗,跟寶寶玩科學有什麼區別嗎?

紀中展:寶寶玩科學實際上是有體系的課程,階段性、按年齡晉級的;而2100實驗室是21天一個實驗,你可以隨意買,它是完全實驗。

從產品形態上講,也不一樣,寶寶玩科學是有視頻、有音頻、有圖文,2100實驗室就是音頻加動圖,教你做實驗,教你原理,玩中學、做中學。

愛分析:音頻課還在增加新的內容嗎?

紀中展:目前看已經足夠了,24檔1000多期,足夠一個小朋友聽六年的,後續要看市場需求且要具有多產品的兼容性,現在更主要是把2100實驗室和寶寶玩科學做好,音頻就在那裡就不停的賣。

愛分析: 面向小學生的直播課具體的上課形式?

紀中展:每節課有一個教授在裡面講30分鐘,但這個是錄下來的,教授講的不是具體知識,而是講這個學科是什麼,比如講生命科學這個學科是什麼,你要怎麼學,然後科學隊長自己的老師去講知識,帶大家做實驗,做探究。每節課我們會配一套實驗器材,學生會跟老師做實驗做延展。

所以我們的課是混合的,大班直播,小班輔導,在家實驗。

我們小學課時隨時接受退費,無理由退費,按上課進度的比例退費,你不滿意馬上退,瞬間到賬,我們退課率只有7%左右。

愛分析:兩個年齡段右重疊部分,會做交叉過客嗎?

紀中展:目前還沒有做交叉營銷。我們一上來就是收費的,所以不會像其他免費平臺那樣,一下來了1000萬人,然後就去做轉化,獲客就稍微辛苦一點,但是來的用戶就很珍貴,就要留住,因為它是口碑積累的。

我希望我們是一個口碑驅動的公司,而不是一個銷售驅動的公司,這是我們一直以來堅持,我相信口碑積累最終能夠產生裂變。

愛分析:您對口碑爆發這個臨界點的預期是多久?

紀中展:我覺得過了今年就好了。過去科學隊長之所以不投廣告,是因為我的產品線不完整,我只有99塊錢這一檔產品,而現在,我從6.1一直到1000塊,甚至接近3000元的產品都有了。這個時候推廣,任何一個用戶它都它有向上向下走的空間。現在產品體系佈局完了,準開開始面向市場做推廣。

憑藉教研和師資優勢賦能B端

愛分析:科學隊長小學科學課的報名入口為何放在學而思?

紀中展:在學而思之後,還會繼續開發其他的平臺,我們自己沒有流量優勢,所以現在更多的是和不同的教育機構合作,在不同的教育機構裡面去賦能,就像科學教育的中央廚房。

我們給教育機構賦能小學的內容,他們可以不用再去做課程研發,由我們來做就可以了。我們現在第一個客戶是學而思,現在又簽了其他的不同的教育機構,比如滬江網校。這就相當於是他們平臺的一塊業務了,用戶也是他們的,用我們的老師,在各自平臺上課。

愛分析:賦能B端的過程中,教師團隊還會擴張嗎?

紀中展: 暫時不會,過去我一直在控制團隊的增長,因為很多創業的公司,從30到100人的過程中死了,因為老闆的管理能力被嚴重稀釋掉,而且你沒打出來一批中層幹部。

但今年9月份以後,我會啟動較大規模的宣傳,那時會擴招到70多個人,而且我們中的幾個中層幹部經歷內部頻繁的輪崗,已經成熟了。

愛分析:當前的團隊規模和構成如何?

紀中展:我們現在不到40個人,市場和商務有三個人,財務兩個人,其它全是做內容,同時還擔任講課教師。

當然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是眾包的,內容不僅是我的團隊在做,外面還有很大團隊,我們簽了一百多個科學家,一千多個作者,如果都是我們自己做,那是肯定不夠的。包括我們的視頻團隊,也是請最好的外包。

愛分析: 從現在來看的話,音頻付費這塊的收入貢獻會大一點,未來您的預期?

紀中展:兩條產品線都會做。雖然我因為音頻這邊的客單價低,用戶規模大,還會有持續增長;小學科學課也在漲,因為籤不同的機構。

整體預計今年能到幾千萬收入。我們看起來整體規模小,但實際上從增長上來看還可以。

愛分析:客單價還會繼續提升嗎?

紀中展:不會,我們其實做了大量的公益。我們一年捐出的產品價值幾百萬、捐服務幾百小時。我們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給幾萬個小朋友和一千多所幼兒園提供我們的音頻產品。

我們做了很多跟公益有關的事情,我認為素質教育會拉大教育的鴻溝。有人說美國小朋友很快樂,三點鐘就可以回家了,那是窮人家孩子,中產階級家孩子還在讀書。中國也面臨這個問題,素質教育就是有錢家孩子越上越多,那我們就希望無論是從價格上,還是公益上做對沖,哪怕犧牲點成本,讓更多孩子能受到科學教育。

紀中展:短期內不會做。做APP沒有用,用戶不在APP上,做APP其實是個執念。

愛分析:關於歷次融資情況?

紀中展:我們累計融了四次輪,只是對外披露較少。最早期成立的時候是真格,然後2016年3月和9月分別又融了一筆,去年還有一次,我們累計已經融了近1億人民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