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中國書畫是世界各國一致公認的東方藝術之瑰寶。伴隨著書畫裝傳統藝術而生髮的書畫裝裱工藝,也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工藝。正由於有了裝裱工藝,歷代書畫珍品才得以保藏久遠。後來傳到日本以及一些亞洲國家,成為東方別具一格的特有工藝,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珍視。那麼,我國這一獨特的民族工藝又是怎樣發展起來的呢?如同其它事物一樣,書畫裝裱也有一個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發展過程。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我們認識這個規律性的問題,提供了極可寶貴的原始資料。這件珍貴文物,"最上橫邊裹著一根很細的竹條,上繫有棕色絲繩。"後來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又進一步發現:"丁形帛畫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均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這些具體特徵,展示了古人要求觀賞繪畫的最初動機,對於研究書畫裝裱的起源,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通過上述資料,完全可以將書畫裝裱的歷史,推至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若進一步推論,將盛產竹子,多次出土了我國最早的繪畫,並揭示了書畫裝裱癥結的湖南一帶,作為裝裱工藝的發祥地,也不無道理。

書畫裝裱的歷史雖長,但留下來的文字記載並不多,據現存文書,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當推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其中提及:"自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曄始能裝背。"南朝宋的宣城太守,《後漢書》作者,著名史學家范曄,是我國裝裱史上早期的裝裱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蒐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褫,楮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足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其時,日本國奈良朝使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在異國生根,開花,結果。五代時,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北宋,宋徽宗設立畫院,裝裱家列入官職,成為文思院六種待招之一。皇家的倡導下,在書畫家,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終於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的格式。這標誌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遂傳入民間,特別在明,清五百年間,裝裱技藝成為設店裱畫的專門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廣州、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後出現了許多馳名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 解放後的一段時間裡,由於種種原因的影響,裝裱業一度出現了衰落。後來,一些文物,博物館單位,設置了書畫裝裱機構,七十年代中後期情況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書畫裝裱如同被喚醒的春風,一改往日的沉寂,從業人員大幅度增長,在裝裱工藝及用料方面,亦進行了許多探索與改革,正朝著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道路邁進。

二 書畫裝裱的設備及工具

(一)工作室(亦稱裝裱間):要求:寬暢明亮,清潔整齊,安全方便,溫度與溼度要適中。

(二)掙牆(亦稱大牆,掙板):用於貼平,掙幹畫心,裱件和各種裝裱材料。要求:平整、光滑、通風、乾燥。

(三)案臺(亦稱裝裱桌):要求:臺板木質堅硬,檯面光滑平整,案臺高度一般在80釐米左右。

(四)晾架(亦稱晾竿):用於晾乾經過加工的復背紙,色紙以及各種材料等。

(五)拷貝桌:玻璃桌面,內置日光燈,用於揭裱殘破舊畫。

(六)人字梯:用於裱件上、下牆時蹬踩。

(七)排筆:用於託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等。

(八)棕刷:用於託裱綾、絹、紙張、畫心及覆畫裱件上牆等。

(九)裁紙刀:用於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界尺和切板:用於方正畫心、裁配畫料等。

(十一)錐針和鑷子:用於方正畫心、挑除雜物等。

(十二)啟子:用於揭啟掙在牆上的裱件及各種材料等。

(十三)油紙(亦稱漿紙、隔糊):用於鑲嵌邊料隔漿糊用。

(十四)砑石(亦稱磨石):用於裱件背面砑光、磨平。

(十五)蠟板:用於裱件背面砑光時磨擦畫背。

(十六)其它工具:剪刀、撣子、叉子、噴水壺、籮篩、木鋸、電鑽、鉗子、銅線、面盆、

毛巾、毛筆、顏料、墨汁、調色盤、塑料薄膜等。

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三 裝裱材料

(一)宣紙:分為生宣和熟宣,以安徽產淨皮生宣為主。 (二)綾、絹、錦、錦綾、麻布等。

(三)天杆、地杆、月牙杆、軸頭、手卷片、籤子等。 (四)絲帶、絛帶、銅鈕等。 (五)麵粉、明膠、明礬等。

四 書畫裝裱品式

(一)立軸、中堂 (二)對聯 (三)橫披

(四)條屏、通景屏 (五)鏡片、扇面 (六)手卷

(七)冊頁

五 裝裱程序

製漿--託畫心--方正畫心--(託染材料)--配料--鑲嵌--清裁大邊--轉邊(包邊)--粘串(接含口和粘搭杆)--配背(裱覆背紙)--覆畫(扶活)--磨畫(砑光)--剔邊(批串)--配杆--釘銅鈕(絛圈)--包杆(上軸頭)--上杆--系絛(串絲帶)--紮帶--粘籤條

六 裱件質量的品評

品評裱件質量的標準簡而言之為:平整光潔、柔軟諧調。 具體可以分為:

(一)工藝精緻,鑲口勻細。

(二)展掛平整大方,畫面光滑潔淨。

(三)畫面色彩搭配諧調。

(四)手感柔軟,厚薄適度。

(五)收卷後整齊,無參差。

七古代書畫裝裱論著

(一)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二) 北宋米芾《書史》、《畫史》

(三) 南宋周密《齊東野語》卷六《紹興御府書畫式》

八 書畫裱件的展掛與收藏

由於書畫作品裝裱的形式不同,對於不同形式的作品有不同的展掛與收藏方法。

(一)立軸的展藏

立軸的展掛最好由兩人同時進行,一人雙手托住天個杆及絛帶,另一人握住地杆兩端的軸頭,緩緩展開,無論是展收或掛壁,最忌用手指頂託畫背,這樣會隨著畫件的展開,留下摺痕。

收藏:有條件的話,可做專用的木櫃(用樟木做最為理想),分層隔平放,切忌壓擠。如沒專用櫃子,可每件作品做一個畫筒或者畫盒裝放,再放上樟腦丸即可。

(二)手卷的展藏

由於手卷的特點是窄長且不能掛壁,因此,手卷的展觀必須在臺面上進行。若是兩人,則一人雙手扶住卷子徐徐展開,另一人則隨著展速收卷,單人展觀則右手執著天頭處,左手握著手卷的中腰,然後邊收邊展。展開之後,必須在兩頭各壓一鎮尺,防其滾動。 收藏方法與立軸相同。

(三)冊頁的展藏

冊頁不同於其它書籍,我們不能像翻書那樣來翻閱冊頁,應將其平放在臺面上,打開冊頁之後,右手中指(或食指)最好是用一專用竹片,插入頁下空間,向右(或向上)翻動。 收藏:大多用錦、緞等製作冊套,將其包套好,平放收藏。

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四)橫披的展藏

橫披與立軸相比,由於它不便實卷,因而,具體要求亦不相同。 首先應將其平放於檯面上,一人輕按右天杆,另一人雙手扶住裱件上下邊際,徐徐展開。掛壁時,須兩人相互配合,將作品拉平,穩妥地固定在左右兩側的牆釘上,(若是月牙杆,則需在月牙杆背面加上一根與其大小一樣的木條一同固定於牆上,這樣可將作品與牆隔離,以免受潮)。 收藏與立軸相同。

(五)鏡片的展藏

鏡片裝裱好後,大都裝入鏡框內。但沒裝鏡框的作品,應平放於木質閣板或木箱中,摞放時,須在作品之間隔墊宣紙,亦可卷好裝入畫筒或畫盒中。

總之,書畫作品懸掛一段時間後,一定要更換,在清潔裱件時不能用刷子刷,更不能用溼毛巾擦,最好軟布或雞毛撣輕輕撣去灰塵即可。凡是接觸書畫作品(特別是裱件)一定要戴上手套,以免汗液沾汙作品使其變形生黴。

九、裝裱術語解釋

(一)立軸

立軸亦稱掛軸、掛幅、條幅、豎幅、條山、軸子;特別窄的有人稱其為“琴條”。懸掛在廳堂正中的大幅字畫還稱“中堂”。 由於歷史等原因,以及人們欣賞習慣的影響,立軸成了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種裝式。 立軸常見的傳統裝式有:一色裝、二色裝、三色裝、宋式(宣和)裝、詩堂裝、半綾裝、紙鑲綾邊裝、綾鑲絹邊裝、集錦裝、錦眉裝、間隔一色裝、框二色裝、軸背等。

(二)屏

屏亦稱扇屏、屏□(此字上為“戶”部,下為“衣”部)。並以張掛的不同環境,稱其炕屏、臥屏、吊屏及御屏(指用於宮廷的屏風)。原為用於遮擋、裝飾的實用物,通稱屏風。其正面粘貼絹畫。而屏條是在立軸的基礎上,將豎幅形式與屏風相連的特點結合在一起的、以套或組為單位的獨立裝式。 屏主要分為屏條和通景屏。

(三)對聯

對聯亦稱楹聯、門聯、字聯、書聯、對子、門對、楹貼。雙行長句還稱龍門聯。

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對聯是由二條字數相等、內容相連、畫心尺寸與裝裱規格完全相同的書法作品而組合的。排掛時,右為上聯(亦稱出句),左為下聯(亦稱對句)。二條為依副。

(四)卷軸

卷軸亦稱手卷、橫卷、軸卷、橫軸、橫看、手軸、卷子、行看子。橫式裝,是一種古老的裝潢形式。卷軸體積較小,輕巧且宜收藏。但只能平放案頭,不便張掛。 卷軸是由天頭、隔水、引首、尾子將畫心連接而成的。其裝式雖有所不同,但各部位的要求、規格基本是一致的。

卷軸一般分為:撞邊卷、轉邊卷、套邊卷和卷背。

(五)橫批

橫批亦稱橫掛。橫式裝。橫批解決了橫幅書畫不便張掛的矛盾。

(六)鏡心

鏡心亦稱鏡片。以夾放在鏡框內而得名。與早期的屏風畫,以及清宮的“貼落”(一種貼在宮殿牆壁上的簡易裱件)同屬一種類型。橫、豎式皆可。是一種簡易、方便的裝式。

學習基本知識-書畫裝裱詳解

(七)冊頁

冊頁亦稱葉子。是受書籍裝幀影響而產生的一種裝式。

冊頁的裝式主要分為:蝴蝶裝、推篷裝、經摺裝、平開冊頁、轉邊冊頁等。但無論有幾種,均不外乎橫豎兩種類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