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無邊落木蕭蕭下

胡適先生在《紅樓夢考證》一文中介紹了一則字謎,謎面是杜甫的詩句“無邊落木蕭蕭下”,謎底是一個“日”字。這個謎語複雜之極,因為拐的彎太多了,估計除了做謎的人自己,沒有人能猜得出來。這個謎語的思路是這樣:因為蕭蕭指的是南北朝的齊和梁,兩朝皇帝都姓蕭,然後下一個王朝是陳(國號與帝姓都是陳,繁體陳),陳無邊就是東,東落木就是去掉木,剩下一個日字。這個謎路也太長了,繞了半天才看明白的估摸著會有心思把出謎人捶死!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齊梁皇室的關係

南朝齊、梁的皇室俱姓蕭,實際上源出一脈,都是西漢丞相蕭何的後代。蕭氏從蕭何孫蕭彪時起世居東海郡蘭陵縣(後改蘭陵郡),東晉初年衣冠南渡,蕭何二十世孫淮陰令蕭整南渡至晉陵郡武進縣(今屬江蘇常州)居住,東晉在當地設置僑郡(南蘭陵),於是蕭氏族人便成了南蘭陵的蘭陵人。梁武帝蕭衍的父親蕭順之和南齊開國皇帝蕭道成是同一個高祖父(蕭整)的兄弟。

具體世系分別如下:

蕭整——蕭俊——蕭樂子——蕭承之——齊高帝蕭道成

蕭整——蕭轄——蕭副子——蕭道賜——蕭順之——梁武帝蕭衍

可見,蕭道成是蕭衍的族叔,但相隔五世,基本上出五服了。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蕭衍代齊建梁

南朝宋齊梁陳。479年,大權在握的蕭道成“按照慣例”,迫南朝劉宋末帝宋順帝禪位,建立南齊。齊源於讖緯之說,民間有讖歌雲:“金刀利刃齊刈之”,意即“齊”將取代“劉宋”。但南齊是個短命王朝,在南朝四代中存在時間最短,只有23年。南齊雖有短暫的“永明之治”,但因帝位之爭,皇室骨肉相殘,國家政局動盪,繼位者奢侈腐靡,昏庸殘暴,眾叛親離。

蕭衍少時遊於竟陵王蕭子良門下,與沈約、謝朓、範雲等號稱“竟陵八友”,實際上蕭衍的膽識大大超出眾人之上。蕭道成死後,蕭衍助蕭道成侄子蕭鸞取得帝位,因功而地位逐漸顯赫。501年,蕭衍趁亂而起,擁戴蕭寶融(齊和帝),誅除東昏侯蕭寶卷(蕭鸞子),獨攬大權。502年,逼迫齊和帝“禪讓”給他,建立梁朝。當時有讖文“行中水(衍),為天子”,為登基做輿論準備。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蕭衍改國號為梁的原因

蕭衍之所以在建立新朝廷後改國號,有三個原因:

一是蕭衍在東昏侯蕭寶卷做皇帝時,被封為梁國公。登基後按照古代禮制,以梁為國號名正言順,和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司馬炎稱帝改國號為晉如出一轍。

二是蕭衍與蕭道成、蕭鸞雖有血統關係,但是君子之恩五世而斬,關係已經沒有那麼親密,蕭衍對齊感情不深。重要的是,蕭寶卷昏暴殘虐,齊的國號和形象都被搞臭了,新朝如延續齊的稱號,不能體現新氣象,不利於以後的統治。

三是蕭衍登基時,國號未定,他所信任的有“山中宰相”之稱的陶弘景遣弟子奉表,告知“梁”是運符,因為“引諸讖記,皆成梁字”。蕭衍對此深信不疑,所以最後下定決心改國號為“梁”。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梁武帝在位時的表現

蕭衍稱帝之初,吸取齊亡的教訓,勤於政務,廣泛納諫,重視官吏任用,政績非常顯著的。他生活節儉,粗衣劣食,但猜疑心重,對功臣吝嗇,對皇室親屬卻徇私護短。

蕭衍晚年篤信佛法,縱容邪惡,“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527年、529年、546年、547年四次到同泰寺“捨身出家”,每次都由朝臣費巨資贖回“皇帝菩薩”。蕭衍依據《大般涅槃經》的說法,下令僧人必須吃素。從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蕭衍本人不近女色,不吃葷食,並要求以後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後折中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梁武帝因晚年佞佛,剛愎自用,沒有精力再理朝政,造成朝政昏暗,政績下降。

梁武帝的結局

公元547年,原屬東魏權臣高歡的大將侯景叛降西魏,西魏權臣宇文泰對其懷有戒心。侯景轉而投降南梁,梁武帝蕭衍封其為河南王、大將軍,並派軍接應,由此開啟了南梁的滅亡之禍。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548年,反覆無常的侯景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以清君側為名起兵叛亂,史稱“侯景之亂”“太清之亂”。549年侯景攻佔梁朝都城建康(今南京),掌控梁朝軍政大權。太清三年(549年)五月初二,蕭衍在臺城皇宮淨居殿飢渴交攻中死去,享年八十六歲。同年底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諡號武帝,廟號高祖。

侯景起兵後相繼擁立又廢黜蕭正德(蕭衍侄子)、蕭綱(蕭衍三子,簡文帝)和蕭棟(蕭衍曾孫)三個傀儡皇帝,並於551年自立為帝,國號漢。梁湘東王蕭繹(蕭衍七子)派王僧辯軍討伐侯景,駐守嶺南的陳霸先北上與王僧辯會師,於552年收復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殺死,叛亂終於平息。

無邊落木蕭蕭下與南朝齊、梁換代

侯景之亂使江南社會經濟遭到毀滅性破壞,加劇了當時南北朝南弱北強的形勢。陳霸先趁勢崛起,在亂後5年取代梁朝,建立陳朝。北朝的兩個魏國尤其是西魏利用侯景之亂吞併大片南朝土地,國力陡增,為隋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