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共讀——道德有根

清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註釋】

1 德之本:德行的根本。

“德”我們前邊已經解釋過了,是對道的體認、內化、發揮、應用。本就是根本。“本”這個字是用“六書”造字法中的指示法創制出來的。是由象形字“木”而來的。在“木”的下部打一橫,表示所指的不是整棵樹,而是下邊那部分,也就是樹根。大家都知道,沒有根,樹就活不了,甚至從一開始就長不出來。所以這個“本”字就含有基礎、源頭、根本等意思。作者在這裡用這個字來形容孝,意思也就是說:沒有孝就沒有別的一切德;沒有孝,德就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一切德都必須建立在孝的基礎上。我很小的時候,就聽過一句我們老家的俗話,說是天上沒有無功無德的神仙,人間沒有不忠不孝的聖賢。當時並不太理解,等後來讀了孝經才算明白了一些。

孝經共讀——道德有根

2 教:教化、教育。

“教”這個字在甲骨文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從甲骨文來看,“教”的左上角是個“爻”字,表示文化、知識、道理等,左下部是象形字,表示小孩,右邊是一隻手拿著一支木棍或教鞭之類的東西。《說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長輩、上級所給出的,晚輩、下級所效仿的。

孝經共讀——道德有根

3 所由生:產生的源頭。

“所”字本來的意思是伐木的聲音,準確的說是伐木的時候鋸的聲音,是個象聲詞。後來假借為一個代詞,可以指人、事、物等。但在使用時有區別。指處所時不必前置,如至於王所。而表示帶有指向性的人、事、物時往往前置。如“有所區別”就是“有區別的地方”,如果指向性不明確,那麼還要加上帶有指向的介詞。“所由生”就是這樣的結構。它的意思是教從孝產生。如果將“由”字去掉,意思就變成教產生了孝。類似的結構在古漢語,乃至現代漢語中還有很很多。如生所從來、國之所由興、我所從屬的單位等。

孝經共讀——道德有根

4 吾語(yù)汝:我告訴你。語在這裡是動詞,意思是告訴,所以讀四音。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對曾子說:回到座位上,我告訴你。曾子向孔子請教的是“至德要道”,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大道理大學問,孔子卻並沒有煞有介事地端架子,擺派頭,而是平和地讓曾子坐下認真聽。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個平易近人的長者。

5 身體:身軀和四肢。

6 髮膚:毛髮和肌膚。在古漢語中,“身”是指除四肢和頭之外的軀幹部分,體也稱為四體,指的才是四肢。

7 受:稟受、接受。

8 始:開始、開端。

9 立身:使自身頂天立地。

10 行道:行大道。

11 終:終極。

12 《大雅》:下文所引詩句出自《大雅·文王》。

13 無念爾祖:要常思你的祖先。

14 聿(yù)修厥(jué)德:依循先祖的功德。“聿”字的甲骨文像一隻手拿著一支筆,作書寫狀。因此它含有制定、傳述、依循、創作、謀劃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