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

1.

回家過年,返程時爸媽用各種東西塞滿了你的行李箱和後備箱。

雞蛋、臘肉、甚至白菜... ...

看到網友po上網的照片,果然是:不同的老媽,相同的後備箱。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對家長來說,是愛,也是擔心。

他們把愛寄託在食物上,希望孩子能吃好、過好。

.

在父母的年代,物資匱乏,我不吃,留給你。“吃”是上一輩人的至高愛意表達。

因為每一口,都是從自己嘴裡省出來的。

.

可是,有些年輕人,並不喜歡。

多少吃的,大老遠帶回來,結局是扔掉?

.

有個朋友懷孕的時候,父母聽說吃鵝蛋好,去胎毒。

她想拒絕,沒好意思。

過年時,父母帶著鄉下收的一大堆鵝蛋,給她吃。

一個鵝蛋頂兩三個雞蛋大,從她懷孕到孩子滿月都沒吃完。

最後一家人變著法地吃:番茄炒鵝蛋、鵝蛋蒸松茸……後來,聽到鵝蛋就頭大。

中國家長總容易對孩子“給給給”,卻沒有注意看孩子“要不要”。

而中國孩子,總不好開口對父母開口說“不”,怕這是不孝順,怕傷他們的心。

一邊感恩父母的愛,一邊覺得太過束縛。

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常常缺少溝通,爸媽有想法,孩子有想法,卻不知道彼此的想法。

.

也有些朋友,比較強硬,不就是不。

Cherry喜歡吃櫻桃,可她媽覺得蘋果有營養。

每次來見她,都帶一箱家鄉的蘋果。

最後的結果一定是爛掉,她說了N次不要不要,爸媽還是帶。

最後一次,她說:媽,你不要再買了,再買我就扔掉。

媽還是買了,她當著媽媽的面,把蘋果扔進了垃圾箱。

媽媽當時就冷了臉傷了心。

媽媽肯定不理解:對你這麼好,你還想怎樣?!

.

比起滿足的胃,年輕人更在意滿足的心。

.

最好是:說的話,對方能聽懂;你知曉並接受我的不同,不強求一致。

不全靠付出來打動,而是靠投契來吸引。

年輕人想要的,是理解,你知道我是怎麼樣的人,有邊界、有尊重地相處。

過年時,別那麼狠地逼婚;

也別塞那麼多在城市裡買得到的吃食。

現在老家的菜市場都知道抽真空、冷凍、發順豐。

吃的,可以買;但理解,買不到。

.

2.

有多少人帶著滿滿的吃食回來,然後長吁一口氣:終於又回到了自己的生活。

在老家好吃好喝、狂吃猛睡,還不夠爽?

大概是因為沒話聊、不被理解。

都說“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

沒錯,可孩子也分嬰兒、少年、成年;但在父母眼裡,孩子永遠是嬰兒。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有一種餓叫你媽覺得你餓;

有一種傻叫你媽覺得你傻... ...

老媽眼裡的你,是她以為的你,而不是真正的你。

被塞滿的後備箱,和年關的催婚,都是一樣——愛的擔心。

可是將年輕人視為嬰兒的這種“愛的擔心”,年輕人一兩天可以享受,三四天就想逃跑。

為什麼通常在家呆7天就是極限?

因為一個在成長,一個卻看不見。

嬰兒吃飽穿暖就心滿意足;但成年人除了吃吃喝喝,沒什麼可聊,會呆不下去。

明明是那麼濃厚深重的愛,卻受到了阻滯,流動不起來。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

3.

每次過年,除了曬年夜飯、後備箱、被催婚,還有什麼和父母交流的嗎?

有朋友說“何必呢”?和父母相處的王道:當面是是是好好好,轉頭該幹嘛幹嘛。

以前我也這樣認為,但是後來發現這不是一個長期相處的好方法。

其實跟父母的溝通不是一時的,而是長久的。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過年回家一次,一時的糊弄更容易。

爸媽開心,自己還不麻煩。

但是總有一天,爸媽會變老的,需要你照顧;

你有了孩子,需要找爸媽幫忙;

長久生活在一起,糊弄不了多久的。

父母子女之間,不應該做假人,而是讓對方看到、瞭解真實的你。

這一步,應該由年輕人先邁出。

.

大學離家讀書、工作、結婚、生子……

我們在陌生的城市度過了青春;而父母還在自己的城市,過著另一種節奏的生活。

他們對孩子的瞭解,可能還停留在高中;對你所在城市的瞭解,可能也是0。

平日裡,電話裡多告訴下父母自己的狀態;

過年時,多說說自己在城市裡的生活、工作、朋友,讓她們多瞭解自己的生活。

瞭解,是理解的基礎。

.

我一個出國留學的朋友,生存能力極強,在國外練就了一手好廚藝和修馬桶修各種電器的本領,可是她媽,還以為她是生活白痴,每次回老家,塞一後備箱好吃的,讓她帶回來。

她說過N次“媽,我行”。

媽媽都選擇性聽不見。

直到有一次,她外婆生病,她媽媽急得六神無主,她安排轉院、找救護車從老家送到北京、給外婆護理……

最後,她媽說:哎呀,這次真的覺得你長大了。

在子女長大之後,父母和子女,其實是應該學習,以兩個成年人的姿態相處。

只是這個過程,一定會漫長。

.

父母用一二十年,撫養我們長大;

在之後的時間裡,我們自己在城市裡野蠻生長,他們卻沒看見,孩子已經變得能穿高跟鞋也能穿跑鞋,喝茶也喝酒,溫柔也強悍。

而他們的記憶,還停留在很早很早以前,自己的寶貝呀,還是一個baby。

我們要做的,就是一點點告訴她們:你們在孩子,在什麼樣的地方,是什麼樣的人,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可能也需要10年。

.

10年前,我就跟我媽說:餓了我會吃,冷了我會穿。

以前她勸我更進一碗飯的時候,我會為了孝順而吃掉,然後撐得要命;

現在,我會在控制飲食前,給她唸叨:什麼是基礎代謝,我的食譜裡碳水、脂肪的比例,好處是什麼……

10年過去,終於起了效果,在我減肥控制飲食的時候,我媽不再勸君更進一碗飯,而是幫我煮紅豆粥了。

凡事多溝通,讓她瞭解,當然會比糊弄、和稀泥要累。

但和稀泥不會讓父母知道:你現在是什麼樣的人,你在追求什麼。

代溝不會消失,但可以拉近。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

4.

龍應臺在《目送》裡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

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

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

很美、很悲涼。

但是有沒有別的方式?

可否牽手同行,或者一前一後,各自前行?

.

過年的時候,身邊的朋友大多選擇回家陪父母過年。

有一個朋友卻獨自一人留在了北京。

媽媽告訴她:今年不用特意回來了,元旦剛見過,你忙你的吧,你回來我們也要忙著招待,這個春節各自過吧,我和你爸也打算清靜下。

他在北京看書、整理屋子、健身、點外賣,過了一個非常愉快的春節。

他和父母約好,五一一起去海邊度假。

當父母不再事事遷就你、也會掌握自己節奏的時候,證明他們是在以成年人的姿態和你交流了。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今年過年,我早早在餐廳定好了年夜飯。

媽媽以前總說年夜飯必須在家吃,但我說服她別太辛苦,一家人最重要的是聊天,而不是在哪裡吃。把時間都花在買菜、備菜、炒菜、洗碗上,還哪有那麼多時間聊天呢?

說了快10年,她今年終於同意了。

.

還有朋友,在春節時帶著父母一起去國外度假了。

前幾年,他父母是堅決反對國外過年的,但帶出去幾次後,現在他父母已經開始每年期待新行程了。

.

父母子女,角色會慢慢互換的。

他年輕時,你小,他照顧你;

你長大了,他老。你照顧他。

當父母老了,觀念舊了,表達愛的方式單一了,和他們沒話講了;

子女要主動一些,改變一些,讓關係更進步一些。

畢竟,和父母的這一路同行:

幾歲時,我們依賴;

十幾歲時,我們叛逆;

二十幾歲時,我們遠離;

三十四十歲時,是我們和父母的黃金時間。

他們曾目送我們的背影轉彎,而慢慢地,我們要伸出手,牽著父母一起往前走;

或是放慢腳步,等等他們,一前一後,有著守望的距離。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媽,別光塞滿我的嘴,我們聊聊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