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印度婦女如廁問題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起跑線》的熱度還在蔓延的時候,印度又一神作再度來襲,再一次刷新了國民的視野,再一次讓我們看到了印度女性的現實地位,簡直就是一部現實主義的經典之作。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探討印度農村家庭普遍沒有廁所,婦女必須在野外如廁的現象。女主角擔任教師,嫁給男主角後,發現家中沒有廁所,和男主角“鬧離婚”,還來了一場革命。

聽上去就很離譜是不是?一場因為“廁所”引發的婚姻糾葛,一個為愛人建立廁所的英雄。想想就覺得詭異。

看完卻覺得很真實,很受觸動。

當我們談論印度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印度人家中真的沒有廁所嗎?

文:石頭君

觀影過程中不免產生好奇,印度平民家中真的像電影裡描寫得那樣,連廁所都沒有嗎?

據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道,德媒稱印度國內缺少廁所,改善公共衛生條件的行動又進展緩慢,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印度的村莊,疾病甚至死亡成了不良如廁習慣的常見後果。在印度農村,

超過70%的人仍然是在草叢、露天、路邊或鐵軌旁隨意如廁。人的糞便汙染莊稼、糧食、井水和池塘。兒童便後不洗手導致疾病傳播。”

問題不只是缺少廁所——而是人們並不想用廁所。結果是上百萬人因此死亡或者受疾病困擾而發育不良。

其實,廁所在印度難以推廣,並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落後、基礎設施不完善,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宗教文化問題。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印度的主要宗教是印度教,印度教對“潔淨”、“骯髒”有著自己的理解並通過宗教信條進行了非常嚴格且細緻的規定。印度教的聖典《摩奴法典》把“在遠離自家房屋的大自然排洩”當做宗教信條,大自然是“潔淨”的,鼓勵信徒去戶外方便,“生於自然,化於自然”;印度教認為廁所是汙穢之所,是不吉利的,許多教徒自然極力反對在自家建設廁所,有的人即便家裡有廁所也依舊習慣到戶外解決;再如印度人普遍認為左手是不潔淨的,如廁後不是使用廁紙,而是通過左手用水清洗……

廁所的匱乏,不僅僅影響衛生,威脅到印度人的健康和安全,它還滋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印度是一個強姦頻發的國家,露天排洩的習慣給強姦犯提供了機會。一份聯合國的調查報告也就顯示,印度50%的強姦案都發生在女性去戶外上廁所的途中。可以說,印度是全世界最需要進行“廁所革命”的國家。最近幾年,印度政府也正大力推廣“建廁”活動。2014年,印度總理莫迪開展“清潔印度”運動。印度媒體報道稱,據不完全統計,“清潔印度”運動實施以來,印度全國已有超過5000萬座的廁所建成。

“在我們國家,對抗文化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情”

影片中,女主賈耶與凱沙夫相愛並結婚後,發現自己丈夫家中竟然沒有廁所,要趕在天亮前跟著村子裡“尿壺婦女會”到村外去露天解決生理問題,白天只能儘量控制。

賈耶受過高等教育,和村裡的其他婦女成群結隊到野外如廁這種做法在她看來不僅十分荒謬,是對婦女的不尊重,也會讓婦女的安全和隱私受到侵犯。她提出在家中建立一個廁所的請求,然而,男主凱沙夫的父親是一個徹底的有神論者,並且還是一個傳統文化的頑強維護者。他對兒媳婦提出這種要求感到十分憤怒,認為這是褻瀆神靈的做法,且違背了當地的文化傳統。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此外,在凱沙夫向村委會提議建立公共廁所的時候,所有的婦女也都出乎意料全都堅定站在了反對的一方。她們控訴凱沙夫這麼做違反教文,指責賈婭就是受了太多的教育,才會把一件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

對此凱沙夫做出這樣的回應:“這個國家的婦女自己都不懂得尊重自己,否則她們不會在野外方便。

最大的悲哀不是壓迫和不平等對待本身,而是被壓迫者都覺得理所當然,成為不平等文化的保衛者。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而在印度是如此,在中國也是如此。

就拿婦女纏足來說,據現代學者考證,纏足開始於北宋後期,興起於南宋,直到清末才逐漸得以廢止。明代的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出現了“三寸金蓮”之說,要求腳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還要弓彎,但清以前的出土女屍尚未發現有纏足者,可見在當時纏足也並不十分普遍。清代的纏足之風蔓延至社會各階層的女子,不論貧富貴賤,都紛紛纏足,但不纏足者也不在少數。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馮驥才在《三寸金蓮》的序言中曾寫道,“今天我們終於可以提起筆來,為中國婦女的纏足史劃一個終結的句號。因為那蹣跚地行走在中國大地上的小腳即刻就要消失了。但是別以為這個句號會劃得輕鬆,一揮而就;就像看過一本大書那樣,隨手一合便是。這個句號划起來分外的凝重沉緩,艱難吃力。

低頭一看,原來它不是通常的墨色,而是粘稠而殷紅的血!

在《三寸金蓮》這部小說裡,戈香蓮的小腳是由奶奶一手塑造的。“奶奶要是心軟,長大你會恨奶奶呀!”奶奶裹腳時說。

“受不就受一時,一咬牙就過去了。‘受苦一時,好看一世’嘛!等小腳裹成,誰看誰誇,長大靠這雙寶貝腳,求親保婚少得了?保你榮華富貴,好吃好穿的一輩子享用不盡!”

在中國長達上千年的婦女裹腳史當中,延續裹腳這一“手藝”的,不是別人,正是婦女這個群體。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中國婦女沿襲纏足這一陋習並且以此為榮,就像印度婦女習慣半夜裡到野外解手一樣,她們作為性別不平等的受害者而不自知,這才是最大的悲哀。

只有傷者才能理解受傷者的痛”,影片中某位政府官員說道。當越來越多像賈耶一樣不被理解的婦女選擇為自己的正當權益而戰,當越來越多的中國小腳婦女不再選擇默默忍受裹腳鑽心的疼痛——當少數人的權益變成多數人的權益,落後的文化才可能得以進步。

女權意識的自我覺醒

從《神秘巨星》到《廁所英雄》,2018年以來的這兩部印度電影說著同一個話題:女性在家庭中的弱勢地位

在《神秘巨星》中,尹希婭的爸爸是個面容凶煞的十足惡棍:回到家就像皇帝一樣,說一不二,尹希婭和媽媽都要絕對服從與他。

為了支持女兒的音樂夢想,尹希婭的媽媽偷偷賣掉項鍊給女兒買了檯筆記本電腦。被丈夫發現後,關起門來就是一頓毒打。

尹希婭的媽媽一味順從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毫無經濟來源的她,如果不依靠丈夫支撐起這個家,又能如何生存下去呢?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直到看到尹希婭走到領獎臺,實現了自己的音樂夢想,尹希婭的媽媽逐漸生髮出獨立生活的底氣,在丈夫又一次要當眾對她動武時,她沒有屈服,而是選擇了毅然決然地離開。

這一次,她終於懂得了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如果說《神秘巨星》告訴我們,獲得男女平等的前提條件是實現女性經濟獨立,那麼《廁所英雄》告訴我們,要想實現男女平等,首先你要意識到,現狀中哪裡是不平等的,需要通過抗爭才能解決,而不只是尋找權宜之計。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其實,女權意識的覺醒絕不僅僅侷限於像印度一樣的某個國家,即便在民主意識發展較早、男女平等觀念起步較早的美國,也經歷過女性意識崛起的過程

去年冬天,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第一季在中國熱播。這部既展示美籍猶太人宗教習俗、生活面貌,又能呈現美國單口喜劇發展歷史的美劇無處不體現著女性主義的光輝。

面臨丈夫出軌鬧離婚,女主角沒有低三下氣的挽留,而是大聲說“你走吧”——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路過婦女的廣場集會時,她走上臺質疑是男權社會麻痺了女性的獨立意識,使她們對政治生活漠不關心,完全插不上手——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與著名女喜劇表演藝術家交談過後,她犀利地指出女藝人表演者不應該為了取悅男性觀眾而醜化自身形象。

在她看來,女性不應該“明明很餓卻說不餓,明明沒錯卻裝作愧疚”——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而她在丈夫出走後也從完全與社會脫節的全職主婦向前邁出一步,不僅當起了商場售貨員,還開始正視自己的潛能,大膽追求自己熱愛的喜劇事業——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麥瑟爾夫人面對社會對婦女的不公平待遇,沒有逆來順受,她渾身上下透露出現代獨立女性的光輝。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在《廁所英雄》這部影片中,也有一個片段十分有震撼力,象徵著印度婦女的性別意識覺醒。某一天,尿壺婦女會的成員們受到賈耶的鼓舞,一向習慣逆來順受的她們終於決定向不平等的待遇發起挑戰,為自己的權益而戰。於是她們紛紛扔掉尿壺,向自己的丈夫提出在家中建廁所的要求。更多的婦女走上街頭,舉起條幅遊行示威,呼籲應該尊重女性,保護女性,在家中建立廁所。

能夠徹底改變婦女境遇的,不是別人,而是婦女自己。賈耶這樣的女性越多,印度就會越早迎來婦女意識覺醒的那一天。

而只有到那一天,我們在談論印度的時候,才不會皺起眉頭說,“印度婦女地位真是低到了塵埃裡!”而是意味深長地說,“印度姑娘的舞步這麼歡快,滌盪著自由的律動,這才是心靈獲得瞭解放的樣子啊!”

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我们谈论印度妇女如厕问题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