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張大千

1983年,馳名中外的中國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在臺去世。他在藝苑裡辛勤勞作了一生,以其精湛的畫藝與藝術成果,為祖國贏得了世界聲譽。張大千先生的大量遺作,是我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中國當代著名山水畫家何海霞先生,早在30年代就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師生倆多年生活、學習和工作在一起。他們相敬相愛,感情至深。尤其在海峽兩岸多年隔絕情況下,他們仍堅持交往與藝術上的交流。

因此,何海霞經常被後人拿來和師傅張大千放在一起比較。他們之間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似之處?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何海霞

何海霞,名瀛,北京人。自幼習畫,1935年入“大風堂”成為張大千的入室弟子,隨其學畫十餘年,得以臨摹張氏收藏的大量宋、元、明、清繪畫真跡,打下了深厚的傳統功底,借古開今,形成自家畫風。長於山水,技法全面,水墨、青綠、金碧、淺絳、潑彩皆能。

  何海霞的一生創作軌跡,大致不出張大千的藝術歷程。早年的精謹工細,後來的青綠山水,潑墨勾金。但他的畫作風格又不全類於張大千。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美術史論家陳傳席對於他們師生二人的不同做了這樣的分析:

“原因大抵有三:

其一、大千是蜀人,海霞是滿人,二人性格不同;

其二、海霞在學大千前後,都臨摹了很多古人畫作,其師法並不全源於大千;

其三、後來海霞在西安,接受環境、人文環境之影響都不同於大千。”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再後來加之他和趙望雲、石魯互相影響,他的畫和張大千比,雖然柔潤不及而雄健過之。

他後來的畫也以“用墨渾厚濃重、用筆雄健粗壯,色墨並用互滲”的長安畫派的特有風格為基調,但他的作品又比趙望雲、石魯清秀、靈動,內中頗多張大千的影響。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德風堂考藏何海霞國畫作品欣賞

黃永玉曾在其撰文中一語中的“如果說張氏潑彩重在一個‘潑’字,而何氏潑彩則更傾向‘寫’字,何海霞對於流動的駕馭能力,達到了一個極為驚人的高度。張氏之美在其靈動,而何氏之美在其雄壯。

所以,何海霞的繪畫是二者完美結合後的生髮體,是特立獨行的一位,是隻可有一不能有二的卓然大家。

何海霞和師傅張大千的創作軌跡有哪些不同之處?

  德風堂長期購銷于右任、石魯、黃胄、何海霞、劉自櫝等名家書畫作品。名人字畫定製(帶視頻或作者本人與作品的合影),幫您免費鑑定字畫。德風堂畫廊向藏家鄭重承諾:凡在德風堂畫廊購買的書畫作品,均附有德風堂畫廊出具的保真證書,以及部分當代藝術家創作作品時的照片及視頻影像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