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小馬」可能更適合大潤發

“盒小馬”可能更適合大潤發

6月2日,由大潤發和盒馬鮮生聯手推出的新門店“盒小馬”在蘇州開業。“盒小馬”與盒馬最大的不同在於“去餐飲化”——沒了堂食餐飲。

這是盒馬的“濃縮版”:面積800平,圍繞“吃”的場景,主打蔬果、冷凍水產、肉類等生鮮品類(佔50%);引入了盒馬自有品牌“帝皇鮮”及部分大潤發自有品牌“優鮮”;同時上線淘鮮達,支持1小時極配,店內還設有自助收銀設備。

筆者感覺,相較於盒馬,“盒小馬”可能更適合大潤發。

首先,降低成本,加速開店。

即使貴為“超市一哥”,大潤發也面臨著發展的問題,而要發展、增長就要繼續開店。時下,再開大賣場顯然不合時宜,開類似盒馬鮮生這樣的“中型超市”,難度也不小:

一是開店成本太高。據說盒馬單店投入超過1億,所以儘管其早就宣稱要“捨命狂奔”,但兩年多下來,也只開出了不到50店,這顯然稱不上“電商速度”。制約盒馬“狂奔”的,重模式、高成本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合適的物業難尋。4000-10000平的“中型店”不好找,好店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也因此盒馬聯手一眾地產商捆綁發展,突破“選址難”恐怕也是主要考量因素之一。

三是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大店用人多,人工成本自然就大。相比之下,1000平以下的“小店”無疑輕得多、靈活得多,開店投入、租賃成本、人工開支、選址難度也要低得多,更適合快速發展。

最近幾年,永輝超市、蘇寧易購都在大力發展“小店”,沃爾瑪繼“緊湊型賣場”之後,也在探索麵積更小的“惠選店”,家樂福繼“精緻型門店”之後,也在試水更輕型的Le Marche“智慧店”。網紅生鮮品牌生鮮傳奇、錢大媽等,無不借助“小店”實現快速發展。

其次,搶抓風口,打造標杆。

小業態、社區店、生鮮店、新零售店……時下零售業的“熱詞”,“盒小馬”一個也沒落下。所以,儘管其剛開始驗證,沒有做任何宣傳,但還是吸引了媒體和業界的廣泛關注。

盒馬有一項重要合作就是開放賦能——對外輸出技術能力和平臺系統,但目前看來,實體零售企業似乎不太“領情”,它們似乎更熱衷對標盒馬自建“新零售店”,包括百聯的RISO、步步高的鮮食演義、新華都的海物會等都是如此。主要原因可能在於盒馬的投入太高而盈利太慢——迄今為止僅聽得上海金橋店實現盈利,而真正引入盒馬的,也只有大潤發、三江購物等阿里系企業。

筆者猜測,盒馬與大潤發聯手驗證“盒小馬”,或許意在“濃縮”盒馬,打造一個更接地氣、更適合三線及以下市場的“新零售”標杆——畢竟大潤發7成以上門店位於三線及以下城市,根據二者分工,盒馬負責一二線城市,而大潤發負責三級及以下市場——一旦“盒小馬”驗證成功,不排除阿里對外開放;對大潤發而言,既填補了小業態領域的空白——雖然大潤發也曾試水便利店,但目前還難言成功,也會提高其在阿里“八路縱隊”中的價值和地位。

再次,“高低搭配”,深度覆蓋。

截至2017年底,大潤發在華門店384家,分佈在全國28個省市。

表面看,大潤發的覆蓋面很廣,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覆蓋的深度遠遠不夠,在不少市縣級城市,大潤發甚至是“單兵作戰”,很難形成“大樹底下不長草”的覆蓋效果,覆蓋“盲區”的存在就為對手的進入提供了機會,永輝超市及各路“地頭蛇”不會有絲毫的客氣和手軟。

而“大賣場+盒小馬”的搭配無疑是深度覆蓋的最佳組合:以大潤發大賣場為中心,眾星拱月般開出“盒小馬”,形成密集店網,實現立體覆蓋:

一是“盒小馬”可以開進社區,生鮮是消費剛需,社區是流量入口,新零售店是行業網紅,能更廣泛地為大潤發集客引流。

二是“盒小馬”可作為大潤發大賣場的前置倉,為其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極速配送提供支撐,拓展覆蓋半徑。

目前,盒馬的覆蓋半徑是實體店周邊3公里,在一二線城市,3公里半徑範圍的消費人群足以“養活”盒馬,但在三四線城市,對面積動輒過2萬平的大潤發大賣場而言,3公里的覆蓋面遠遠不夠,而要拓展覆蓋半徑,必須藉助“到家服務”;要保證配送時限,“店倉一體”的“盒小馬”可能是最經濟的選擇之一。

最後,餐飲堂食並非“剛需”。

“盒小馬”與盒馬最大的不同在於前者未設餐飲堂食。以海鮮為主的堂食是盒馬的招牌式體驗之一,但可能也有那麼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意味,因為這也是盒馬招致吐槽最多的服務之一,一到飯點長時間的等候固然見證了盒馬的火爆,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消磨了顧客的耐性,招致反感。

相較於一二線城市,海鮮在三線及以下市場或非“剛需”,當然也會有人消費,但更多的可能只是偶爾“嚐鮮”“解饞”,不會高頻消費——雖然盒馬宣稱“高性價比”,但海鮮畢竟賣不出“白菜價”。再加上海鮮的經營難度很高、盈利難度極大(主要是損耗問題不易解決),所以筆者認為,“盒小馬”取消海鮮堂食是明智、務實之舉,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這類堂食設在大賣場等中心店解決有無的問題即可,不適合成為遍地開花的“衛星店”的標配。

總體而言,筆者認為,對大潤發來說,“新物種”的“盒小馬”比盒馬更接地氣,加上阿里的大數據、盒馬的新技術、大潤發的供應鏈,應該有較強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前景,關鍵可能取決於兩點:一是選址選品,二要“輕重搭配”,與大潤發大賣場良性互動。

選址方面,筆者覺得要以大潤發大店為中心,儘可能地深入社區佈局,貼近消費者,畢竟“距離近的打敗距離遠的”;選品方面,應該藉助阿里大數據選品,因地制宜、因店制宜,優中選優。據說“盒小馬”蘇州首店SKU多達8000+,筆者感覺這還是大賣場“一站式”佈局的傳統思維,不是小業態、社區店的搞法。生鮮傳奇單店SKU不到2000支,山姆會員店的SKU也就6000左右,對小店來說,“少就是多”“合適的才是最好的”,看來“盒小馬”還要選品上下功夫、做減法。

搭配方面,“盒小馬”應該與大潤發實現資源整合、良好互動,當好大潤發大賣場的觸角、前置倉,以後者為資源庫、根據地,線上線下滿足消費者需求,追求1+1 >2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