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這個你吃過嗎?

老北京的傳統小吃有很多,其中就有‘艾窩窩’,艾窩窩與驢打滾,豌豆黃同屬滿族祭祀用的供品。

老北京的這個你吃過嗎?

老北京的這個你吃過嗎?

艾窩窩又稱江米團,是北京的傳統風味小吃,外形呈球狀,色白類雪球,鬆軟香甜,老少皆宜。

關於艾窩窩的來源說法有不同,一種說法認為艾窩窩源於北京,而另一種說法認為它是由維吾爾族穆斯林帶入清宮,後流傳到北京。而我更傾向與第二種說法。

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記載: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燕都小食品雜詠》中道: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還注說: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酌中志》可以說明艾窩窩在明代就已經存在了,《燕都小食品雜詠》則道出了清真喚作艾窩窩,回人所售。

關於艾窩窩還有一段與香妃有關的傳說。乾隆二十三年,伊帕爾漢家族配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有功,特召回宮,伊帕爾漢容貌俏麗,身上還能散發醉人的香氣,倍受皇帝喜愛,所以叫香妃。但自香妃入宮以來,一直思念心愛之人,鬱鬱寡歡,食不思之,乾隆皇帝便下旨給御膳房,做出香妃喜愛的食物。可御膳房想盡名膳美食,香妃都不喜歡,而香妃所愛之人聽說了這件事,不遠萬里來到京城,做了這道江米團,這是他常做給香妃吃的,所以香妃一見到艾窩窩便懂了其中含義,拿起一個艾窩窩咬了一口,當問起這叫什麼名字時,他急中生智,想到自己姓艾,便回道艾窩窩。而乾隆知曉香妃吃東西了,龍顏大悅,命在京城的維吾爾族人天天做艾窩窩,從此,艾窩窩就成為了京城有名的小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