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張掖:黑河著墨繪清流 「弱水」不弱潤居延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航拍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每日甘肅網記者 韋德佔/攝)

每日甘肅網記者 王佔東 楊紅麗/文 韋德佔/圖

“風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

對於自然之美,詩人將其寫在紙上,學子將其吟在心上,遊人將其追尋在詩和遠方的路上。

而如今,令世人驚歎的是,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市,卻把自然之美的升級版鐫刻在了蒼茫大地上。

6月28日,盛夏的熱浪炙烤著原野,升騰起茫茫雲煙,但在祁連山與合黎山之間,黑河之畔的高臺縣羅城鎮卻是一番闊水連天、水草豐美、天鵝翔集、爽風習習的生態傳奇。稱其“傳奇”,不僅是它給遊人帶來了夏風和清泉,還因它地處騰格裡沙漠邊緣,北岸是濯濯童山。

而同一時刻,高臺東南85公里外的黑河上游,近3萬畝的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更是水網縱橫、蘆葦成蕩、飛鶴凌波、蒲水映空,遊人如織。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6月28日,遊客在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暢遊,領略近3萬畝大美綠洲接天連地的迷人風光。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張掖國家溼地公園成為鴨鶴棲息的樂園。

縱觀發源祁連山,流至居延海,南北蜿蜒821公里的黑河,從上游的冰清玉潔到中游的秀美生態,再到下游的居延波光,處處萌發著生命的力量,綻放著生態的文明。

“如果沒有黑河,騰格裡沙漠就會由此向南、向東挺進,威脅張掖綠洲和河西走廊,而歷史上的居延海也將面臨乾涸。”站在黑河溼地之畔,高臺縣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漢軍感觸頗深。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目前全球只有2000只左右,而張掖溼地就有700多隻。

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管理科科長楊光祖告訴每日甘肅網記者:“其實,‘金張掖’金在‘水’上,金在‘黑河’上。沒有黑河,就沒有張掖綠洲,沒有下游的‘弱水三千’。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張掖在國家、甘肅省的大力支持下,在張掖市和沿岸各縣區的不懈努力下,科學地保護了黑河這一寶貴的自然資源,使其發揮了巨大的生態價值。因此我們張掖人民感恩地說:‘祁連山是我們的父親山’,‘黑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舉全市之力保護黑河,打造河西走廊旅遊新名片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貫穿張掖市、酒泉市金塔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最終匯入居延海。它因發洪時挾帶黑沙滾滾而來而得名。

《山海經》、《尚書》、《周禮》等文獻曾將黑河至居延澤的大片湖泊稱為“西海”,將張掖以下的河段稱為“弱水”。黑河兩岸碧草連天,田疇如畫,從農耕文明到工業文明,黑河成就了“金張掖”的生機與活力。

據史料載,西漢以來,張掖始終是西北重要的糧食產地。唐武則天時期,甘州刺史李漢通奉命在張掖甘州屯田並栽種水稻,城北烏江鄉很早就有了“魚米之鄉”的美稱,味道純正的烏江米曾一度成為貢米。

明清時期,甘州城內水湖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一。 “葦漵秋風”、“甘泉觀魚”名列甘州古八景。

千年以降,清流奔湧的黑河也曾失色。在人們認識上的侷限、經濟活動加劇和盲目改造自然的行為下,昔日“甘州城北水雲鄉”的風光漸行漸遠。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黑河從高臺黑河溼地公園旁流向居延海。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高臺黑河溼地公園小橋流水、水天一色,美景如畫。

進入21世紀,張掖市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成為全國農業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市,張掖市以此為契機,舉全市之力,全面推進黑河流域綜合治理。2008年,張掖市將生態作為立市之本,確定了“打溼地牌、作水文章,立生態市”的發展路徑。

楊光祖介紹,2008年,張掖市將建設國家城市溼地公園、國家級溼地公園、國家級溼地自然保護區三個國字號的生態工程和濱河生態新區作為張掖十大工程的首要工程予以推進,將溼地核心區內2600畝開荒地整體退耕,恢復為溼地,並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治理汙染源企業。今天“落霞與水鳥齊飛,碧水與藍天相映“的張掖國家溼地公園,當時很大部分還是耕地、村莊和一條條臭水溝、垃圾塘。目前,這一規劃6萬多畝的國家級溼地公園已建成2.6萬畝,成為我國離城市最近、規模最大、鳥類和植被最具特色的天然溼地,2012年被評為國家4A級景區。2014年總價值約11.5億元。

與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建設同步,黑河下游的高臺縣也展開了溼地保護修復工程,及時斬斷城市快速發展帶來的垃圾逼河苗頭,投入大量人財物,打造由溼地新區、黑河溼地公園和大湖灣文化風景區組成的大湖灣生態新區,一個比張掖國家溼地公園體量更大,以湖水入蒼芎的生態氣象鋪排在合黎山下,成為高臺文旅產業的主陣地、對外展示的新名片。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航拍黑河之畔的高臺縣羅城鎮,如江南水鄉。

逢盛世甘露滋神雀至,建設西部地區候鳥棲息新天堂

在張掖市全力推進黑河中游溼地恢復與治理的關鍵時刻,2011年,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准建立。旋即,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掛牌,保護區自上游鶯落峽至下游正義峽,跨越甘州、臨澤、高臺三縣區14個鄉鎮,總面積61.75萬畝,區內分佈著豐富的內陸溼地和水域生態系統,是全球8條候鳥遷徙通道之一的中亞通道的中轉站和停歇地,也是我國候鳥三大遷徙的西部路線之一和國家I級保護動物黑鸛、遺鷗及Ⅱ級保護動物白琵鷺、大天鵝等珍稀鳥類的繁殖地。

為有效治理和保護黑河,10年來,張掖投資10多億元,先後實施近20個項目。組織實施“張掖黑河流域溼地保護工程”、“黑河流域中游溼地恢復與治理一、二期工程”、“黑河溼地保護區能力建設工程”、“黑河溼地補助工程”、“溼地博物館建設工程”等項目,將城郊溼地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相繼建成了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張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高臺黑河城市溼地公園、甘州濱河生態新區、高臺黑河溼地新區。

為保護溼地多樣性和鳥類的棲息環境,建立了重點溼地保護點9個,恢復溼地11.5萬畝,封灘育草9000畝、疏浚水系20多條37.6公里、退耕還溼地3600畝。自黑河溼地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張掖境域內溼地面積由10年前的21.04萬公頃增加25.13萬公頃。

為加強溼地資源管護工作,張掖市縣區及相關鄉鎮同時成立了相應的保護機構和隊伍,出臺了《張掖市黑河流域溼地管理辦法》,批准成立了溼地公安派出所,全力查處溼地周邊圍溼造田、亂開濫墾、亂捕亂獵、無序放牧等違法案件。

2016年6月,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代表團專家考察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後認為,張掖黑河溼地其生態特徵與美國科羅拉多州聖路易斯溼地相媲美。

採訪中,記者還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今年端午節,高臺縣在黑河上搞龍舟賽,一位高臺縣的姑娘領著自己的法國丈夫前來參加,這個法國小夥子說,高臺的人居環境美、黑河的自然風光更迷人,很想和妻子留在高臺,感受中國河西走廊的生態魅力。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張掖市水務局工作人員向每日甘肅網記者介紹黑河上游水電站生態監測平臺。

古水今用紅利共享,續寫“弱水三千”新篇章

黑河不僅潤澤了張掖綠洲,還成為維繫下游內蒙古居延海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張漢軍介紹,在國家的統一調度下,黑河已經實現了常年常態化向內蒙古居延海調水,每年9月下旬至11月上旬、12月至次年4月定期向居延海調水,其它時間內,視上游來水量情況,也會臨時機動地向居延海調水,一條黑河不僅擔負起上下游、左右岸的生態使命,更成為促進民族團結的連心河。

記者在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內瞭解到一組數據:從2002年到現在,黑河上游鶯落峽年均來水量約15.8億立方米,每年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經高臺正義峽向下游下洩9.5億立方米。以居延海為例,從2000年開始,黑河向內蒙古額濟納旗調水,2002年7月黑河水注入乾涸近十年的東居延海,2017年東居延海的水面已經達到40平方公里,2018年上半年,東居延海的水面已經超過60平方公里。

記者在張掖城市溼地博物館一幅黑河流域水系分部圖上看到,高臺正義峽以下的黑河被標註為“弱水”。講解員說,這是黑河的古水名。在博物館序廳,記者還看到了一塊名為“弱水波湧”的觀賞石。

據第六版《辭海》第三卷第1914頁的記述與解釋:弱水,古水名。凡水道由於水淺或當地人民不習慣造船而不通舟楫,只用皮筏交通的,古人往往認為是水弱不能勝舟,因稱“弱水”。輾轉傳聞,遂有力不勝芥或不勝鴻毛之說。古籍所載弱水甚多:(1)《書·禹貢》:雍州“弱水既西”,導水“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上源指今甘肅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後的黑河(匯北大河後,稱額濟納河)。《說文》作弱水。

而《紅樓夢》裡還有那句讓許多人耳熟能詳的話語:“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弱水”,在中國的文字語境裡早已超越水利的既有邊界,而深深地打上了文化和文明的印記。

往事越千年。21世紀的古弱水,在黑河溼地的修復和發展下,已不再是傳說中的“力不勝芥或不勝鴻毛”的“弱水”,而是一條連接青海、甘肅、內蒙三省區的生態河流,在高臺寬闊的河段上更能看到浪遏飛舟的快意。如今,黑河上下,不但溼地星羅棋佈,更有綠洲怒放生命的力量,弱水不弱,花似海,景如畫,成為生態文明的見證地、發展地。

2015年,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全球第八批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排全球重要溼地第2220塊,是中國入選的第47塊。張掖成為坐落在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的城市,而居延海也成為各地遊客爭相前往的目的地,黑河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全球視野。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航拍張掖國家溼地公園,闊水連天、水草豐美。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航拍張掖國家溼地公園。

一張藍圖繪到底,樹立生態文明建設新標杆

上善若水。翻開人類歷史的畫卷,許多文明都起源於並發展在水陸交接的地區,如內陸河湖、海邊和三角洲。

就如黑河之於張掖的緊密聯繫,從洪荒時期的在水一方到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再到後工業化時期的生態文明,黑河無不是張掖文明的命脈所在、文脈所在,理順張掖與黑河的文明,能讓人們重新認識張掖和張掖文化。黑河,也能讓人思考張掖的未來……

新世紀以來,張掖在國家的支持下推進生態治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發展理念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指引下,走出了一條思考、探索、創新並取得實踐突破的生態發展之路、文旅轉型之路。

目前,張掖黑河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經成為我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沿線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開放的溼地公園已經成為文旅產業的新名片、主陣地,沿線人民已經吃上生態飯。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6月28日,在張掖國家溼地公園,工人們正在密集的荷池裡拉蓮。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高臺黑河溼地邊的崇文樓。

2008年—2009年,為建設張掖國家溼地公園退耕還溼的農民,很多人已成為家門口景區的產業工人,年均純收入從2008年的6000多元,增加到2018年的兩萬多元。

2012年以來,高臺縣依託高臺國家城市溼地公園,推進3.05萬畝大湖灣生態新區建設,不僅帶動了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功能提升,讓高臺縣城城鎮化率提高了11個百分點,還為高臺探索出一條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之路——文旅新產業。

如今,行走在高臺縣城北部的河岸,不僅到處林水茂然、移步異景,還有引領文旅產業的新動能、新模式、新經濟矩陣正在迸發。比如,以崇文樓為代表的文化載體,以水上龍宮、垂釣園和湖舟賽、全國釣魚公開賽為代表的體育賽事,以生態園、農家樂為代表的餐飲等滿足旅遊業吃住行遊娛購的業態正在升級。

2014年以來,臨澤縣分批實施大沙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湖泊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湖泊生態環境管護與宣傳能力建設等7個項目,湖濱緩衝帶累計增加1342畝,溼地修復4800畝,生態涵養林增加5400畝,宛如江南水鄉。

近年來,黑河中下游的金塔縣依託北大河和黑河水系進行生態治理與建設,不斷做活水文章,以“兩庫一湖一溪”及城市防護林建設為重點,形成了集防風固沙護庫、遊覽觀光休閒為一體的城市生態綠化體系。鴛鴦湖水利風景區、金鼎湖溼地生態景區將金塔縣城、金鑫工業區、鴛鴦池連為一體,為金塔旅遊資源的開發和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近幾年黑河中游連續調水,使內蒙古額濟納的胡楊林、紅柳林、居延海等生態景觀恢復了生機,沿岸大片連綿的胡楊林美麗如畫,吸引了大量遊人。位於戈壁深處的東居延海也重現碧波盪漾的秀美景色,形成了“額濟納金秋胡楊”旅遊品牌。

這一切由生態釋放的紅利,源於對黑河溼地及祁連山生態的嚴格保護。

2017年,張掖市在先期建成運營水電站生態流量監控系統的基礎上,啟動建設了張掖市水生態保護監控信息平臺,將全市主要河流、水電站、水庫、渠道、灌區的水生態保護納入監控信息系統,對水電站生態基流下洩情況進行實時查看、全程監管,對轄區內15條重點河流流量、水質、入河排汙口情況進行實時監控。

張掖市水務局農村水利辦公室主任牛生海介紹,平臺已接入36座建成運行水電站(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17座)建成運行水電站的生態流量下洩數據、視頻監控數據和保護區內外共66座水電站引水流量實時監測數據。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高臺黑河溼地旁邊的城市雕塑——“九九歸一”。

6月28日傍晚,沐浴著霞光,站在高臺縣境內黑河溼地岸邊的城市雕塑“九九歸一”前,張漢軍介紹說,雕塑取材於《西遊記》,再現了千年老黿駝著唐僧師徒四人取經歸來過通天河的場景,是九九八十一難的最後一難。

看著雕塑前遊人來往的景象,張漢軍告訴記者,“九九歸一”雕塑豐富了高臺城市文化的內涵,這背後還有不畏艱難、幹事創業、終有收穫的激勵寓意。就像保護黑河溼地一樣,不經歷艱苦奮鬥,就沒有生態的安全和紅利,保護生態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比如儘快制定法律,把溼地保護與合理利用納入法治軌道;完善區劃調整,使黑河溼地自然保護區界更趨合理;提高全民溼地保護意識,樹立新型溼地環保理念;堅持保護與利用兼顧、保護為先的原則;廣開籌資渠道,加大溼地保護的投入力度;保護水資源,確保溼地水量;建立黑河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等。

採訪結束,與張漢軍分別時,他手指著黑河北岸、合黎山下東西綿延的森林說:“那是我們從2012年開始種植的4000畝胡楊林,每到夏天,林下是花海,有馬鞭草、金雞菊、百日草,還有許多你們不常見的花草,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希望有機會去觀賞。”

回首間,記者感到,遠處一排排新生的胡楊林像是年輕的衛士,駐立在河西大地,成為堅實的屏障守護著黑河,而山花四溢的芬芳,像是寫在大地上的讚美詩,謳歌這邊熱土上,為生態文明建設付出心血的建設者。

改革开放40年|张掖:黑河着墨绘清流 “弱水”不弱润居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