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剛出爐的廣州米其林榜單以及其他

(ID:FanViajero)

聊聊刚出炉的广州米其林榜单以及其他

一點不成熟的小想法。

廣州米其林榜單出爐,一星餐廳僅有8家,二星、三星空缺,朋友圈頓時炸了鍋。廣州怎麼會沒有三星餐廳?哦不,三星沒有就算了,怎麼連二星都沒有?

想起在《法國美食末日危機》一書中,看到的一則故事:某米其林二星餐廳苦於久久不能升至三星,請來一名行內人士請教。這位專家吃過飯後,又在餐廳裡裡外外走了一圈,沉思一番後說道:廁所再裝修一下吧。

該餐廳照做了。第二年,第三顆星星到手。

作為一名需要寫食評來補貼飯錢的不自由撰稿人,我專門做了一個去過的米其林餐廳記錄表,便於查找記錄以及裝逼。算了一下,目前去過的米其林餐廳有90多家,其中三星餐廳20多家,摘星數160多顆。比不上很多圈內大佬,湊個入門級的發言權大概還是可以的。

以我去過的這20多家三星餐廳來看,除了菜品過關之外,它們都還有個模糊的標準,是什麼呢?我也說不上來,有可能真的是廁所裝修得比較好吧。

但也不一定,東京銀座小十的廁所洗手池裡鋪著鮮花冰塊,就差放個牛奶池浴缸了,也還是沒有保住三星的位置,被同門師兄山本徵治後起追趕而上。當然,龍吟的土豪金邊+娘炮紫的審美風格也是很迷……

米其林指南上對餐廳的評級是自有一套標準的,只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相信這套過於模糊的界定標準。但以我有限的經驗看來,到達三星位置的餐廳,的確是有著一些相似的特質的,譬如菜品水準過硬,出品穩定,服務和環境有一定水準(即使米其林並不把環境放入評分標準裡),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讓大多數食客都滿意。

換而言之,你得做到非常地標準化,從而能夠符合大多數食客們的口味和喜好。以至於行業內有人會戲稱,某某餐廳最近在朝著米其林星星努力呢。瞧,雖然這套標準不可明說,但大家心裡都還是有桿秤的。

當然,如果餐廳名字裡掛著Robuchon之類的名號,標準也可以適當放低一些。

於是,這導致我在去某些三星餐廳時,面對的都是同一套模式:工工整整卻似乎少了一絲靈氣的菜,背誦服務說詞比我小時候背誦語文課本還流利的服務生,以及不知道大部分錢是花在菜上還是星星顆數上的可怕賬單。

所以,我格外喜歡三星餐廳中的非酒店餐廳,他們在這個標準化、商業化的餐飲浪潮之下,保留出了極為可貴的人情味。

比如我的米其林啟蒙餐廳——奈良的和山村,平心而論,菜品水準離三星還有一點距離,但餐廳的輕鬆氛圍是我最喜歡的那一類型;東京的石川,主廚在吧檯前的待客水準和反應能力一流,和同樣是三星的虎白拉開不少差距;還有巴塞羅那郊外的Sant Pau,主廚在家鄉經營的一家小規模餐廳,菜品和環境都舒適可愛得不像一家傳統三星餐廳了。(不知這句話算是貶義還是誇獎呢?)

當然,酒店餐廳中也有極為出色的。比如澳門譽瓏軒,早年只有一星時去過一次,從環境到服務到菜品都無可挑剔,心想這不就是你們喜歡的三星餐廳水準嗎?居然才給一星?後來果然升至二星了。

而我最喜歡的那些餐廳,大多數都是一星餐廳,他們不需要承受擔心會不會被降星的壓力,不必把過多的開支花在餐廳環境和昂貴的餐具上,在菜品創新上也有更多有趣的點子,即使並不會被某些食客所接受。比如

京都的山玄茶、巴塞羅那的Hoja Santa、佛羅倫薩的La Bottega del Buon Caffè等等。

還有巴塞羅那的Tickets Bar,它一輩子估計都不會被評上三星吧,但並不妨礙我向每一個去巴塞羅那的人推薦它,只要你能在國內6點早起訂到位置。簡單來說,這些都是能讓我吃得非常開心的餐廳。

回到原本的話題上來,說說米其林和廣州餐飲各自存在的問題。

大部分廣州餐廳,離所謂米其林三星的標準還是太遙遠了。但一家二星都沒有,也確實讓人大跌眼鏡。你看在上海評出來的喜粵8號都是個什麼玩意兒。而且,這次評星未免過於倉促,只花了半年多時間探訪餐廳,且在指南上只列出傳統四區(天河、越秀、海珠、荔灣),番禺、白雲都無緣入榜。

早些時候我住在番禺,每次打車碰見不願意進城的師傅,他們都會說:啊?去廣州啊?太遠啦!看來米其林評委也很懂這個梗嘛。

至於廣州餐飲,問題也不少:

1.出品不穩定

:在我看來,這是米其林進駐中餐領域最大的意義。和流程相對清晰明瞭的西餐、日本料理相比,中餐的標準化是很多餐廳都頭疼的問題。但越是難,能做到的餐廳才越可貴。(在這裡表揚一下人人都喜歡,這次果然也沒有入選榜單的雅苑。)我的特殊技能之一是,去同一家餐廳,請別人吃飯的時候一定比自己去的時候要難吃。這點在廣州餐廳已經被印證過無數次了,麻煩各位師傅重視一下,謝謝。

2.除了粵菜,沒一個能打的:餐飲國際化水平被上海和北京甩開幾十條街,幾家還不錯的西餐也只是連鎖餐飲或者酒店餐廳,三人行之類的本土西餐沒落得都快沒人提起了。至於日本料理,你不是在開玩笑吧?在全民熱愛加州卷的城市,在米其林榜單裡放日本料理?有人說,粵菜做得好就可以了,沒必要其他菜系也做得好。但說實話,真正有飲食包容性的城市,是會在每個菜系都能找到拔尖餐廳的。(看看隔壁人家香港。)

3.食客們的自大、封閉心理:這一點常見於各大社交網絡,也並非廣州獨有的問題,可以簡稱為“大中餐沙文主義”、“我家樓下排檔完爆米其林三星主義”。大多數嚷嚷“米其林懂個屁的粵菜”的人,估計自己也沒有多懂吧。另外,我一直覺得,一個地區餐飲水平的下降,餐廳、廚師、食客,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自己一味只願意為一些快捷餐飲買單,貪圖過度的味覺刺激,又有什麼資格來指責找不到好吃的餐廳呢?

最後表明一下態度:接受各路批評,但懶得回應。

畢竟我連每天在公眾號後臺回覆“這麼小一盤菜吃得飽嗎”之類的問題,都快回復不過來了。

來源|南都週刊

END

歡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權請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後臺回覆「小南」試試看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