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國際友人」攝影家:路德·那愛德——中國歷史的影像記錄


一個美國人,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為了中國的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才華與生命,這就是“國際友人”路得·那愛德,他在中國拍攝的大量攝影照片,都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兩年零十個月的時間裡完成的。 【高原考察途中 川西東部邊緣地區 1911年夏】 一頂小轎落在川西村落的道路上,街側的瓦房前多建有草頂屋棚作為牲畜圈或堆房。那愛德老師站在路中間正面對一位中國學生討論探礦新發現,或學堂事情。

著名攝影評論家王瑞認為:“路得·那愛德的中國影像的文化意義和審美價值,在於其學者風範的人文視角和西方經典攝影的觀念意識。這一層面的影像形態,在研究西方攝影對中國攝影的實際影響方面,具有拓開深層攝影文化脈絡的特定學術比較意義。” 【穿戲裝的少年 1912年】 這位英俊的小生扮演的是景陽岡上的打虎英雄——武松。

【漢字旗下的人潮 成都皇城內 1911年11月27日】 成都民眾從四面八方擁進皇城,參加大漢四川軍政府成立的慶典活動,歡慶辛亥革命在四川的勝利。當天,皇城內外人群擁擠,勢如潮湧。 明代末年遭受兵火的成都皇城,在清康熙初年全面重建後,是四川學子進行會試的貢院。清末廢科舉、興學校,四川的數所學堂設於其內。清亡後,大漢四川軍政府和四川都督府先後駐在城中。


【柵欄門內的男士 成都四川高等學堂】 四川高等學堂生活區的邊緣,是一條瓦頂回廊,廊外有一道竹籬笆式圍牆,竹欄門內站立著兩位男士,二人都頭戴鴨舌帽,身穿綢緞長衫和皮毛馬褂,其中一位還戴著眼鏡,他們的穿戴具有民國初年的時代特色。此二人或是學堂的教師職員,或是此照片拍攝者的友人。 圖.攝於《秘境PHOTO》 文.節選自《秘境PHOTO》 撰文.王玉龍 ©那愛德

【分身照 1912年】 清末時興分身像,自己對自己,一跪一坐式,相同的相貌、衣褲、領口、開襟、闊袖中段和長褲下口都飾有寬邊裝飾,露出的“三寸”小腳與手中摺扇遙相呼應,美輪美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