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為了得到更多折扣和商家拉點近乎,甚至去成為某個商家的常客,也是希望對方在價格和服務上給出更多優惠。但是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卻突然出現一個 “大數據殺熟”的話題。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目前這個詞彙還未有官方解釋,但人民日報曾在相關文章中指出,“有網友自述: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特定酒店,朋友的賬號顯示只需300元,自己的賬號則要380元”,這種行為被質疑是相關平臺通過大數據算法“殺熟”。而從目前網友們的眾多觀點上看,似乎只要同樣的平臺同樣的服務出現了不一樣的價格,就可以被認定為“大數據殺熟”了。

對於是否有“大數據殺熟”的情況,最近就有傳言稱日常使用頻率較高的滴滴出行存在這一情況。那這件事的真相到底怎什麼,秉著沒有實際調查就沒有真相的原則,我們對滴滴出行的App進行了實際的測試。

目前網上有關“大數據殺熟”的傳言有兩點,一是老顧客比新顧客收費高,二是蘋果用戶比安卓用戶收費高。所以為了保證實驗的可靠性,我們依次拿出了一臺蘋果手機,兩臺安卓手機,選擇同樣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同時下單進行測試。

顯示的結果如下圖所示,最左邊的蘋果手機和中間的安卓手機無論是拼車還是快車或者優享,價格都是一樣的。所以蘋果用戶比安卓用戶收費高這點,在滴滴上是不存在的。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在最右邊的這臺安卓手機上,拼車的價格明顯便宜了不少。仔細一看原來拼車後面還寫著一個“新手特價”。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這種給你標註了“新手特價”的服務算不算是“大數據殺熟”呢?

在網絡遊戲、外賣、網約車、移動在線支付,甚至網購平臺上,為了吸引更多新用戶開始接觸平臺服務,給新賬號一定的優惠算得上是平臺和用戶之間的一種共識。事實上,大多數人都能認可這種吸引新客的方式,畢竟新手大禮包也只能一人用一次,很公平。

而針對有網友表示,同樣的路線確實存在價格上的差異,而且也是有圖有真相,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過了一段時間又在滴滴上按照同樣的路線圖下了單,結果無論拼車、快車、優享的價格都便宜了一點!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這次的手機依舊是上述測試中的安卓手機,大家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時隔一小時後,同樣的路線打車的價格出現了一定的下降——難道其實價格的波動不是看你用的什麼手機消費多少次,而是按照時間的不同進行調整的嗎?之前三臺手機測試的時候正是下午6點半,正逢下班的晚高峰,而晚上7點45之後,城市車流量有所下降……那麼,找這個道理,是不是到了更晚、路上車更少的時候,打車的費用就會再有所下降呢?

為了驗證這樣的假設,我們又在晚上8點半、9點半、10點半分別進行了實測,最終的結果如下圖,相同的出發點和目的地,在不同的時間點下單確實會出現價格的波動,但除了晚高峰價格較高以外,其他時間點的價格波動並不是很大。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事實上在週五滴滴CTO張博曾對此進行過解釋,其實用戶在滴滴平臺上下單時看到的是一個“預估價”,我們可以理解為滴滴的數據庫是根據乘客定位、實時路況、預估行駛里程、時長計算的一個大概的行程價格,就像以前有的乘客在打出租車前會問司機師傅,到XX地大概需要多少錢,而對方也會憑藉經驗給你報個數一樣。

大數據殺熟?至於你信不信,我反正不信,不然幹嘛要顯示預估價

然而這個數是不是最終實付車費呢?在路況理想的情況下,實付車費和預估價之間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所以在晚間的幾場測試中,價格的波動並不大,基本穩定在相同價位。但是如果遇上早晚高峰這種路況相當複雜的時間段,滴滴對預估價的判斷就會有所不同,而且是“按毫秒實時刷新的”。當然,這個預估價不一定等於實付車費,如果當天路上並未出現擁堵,說不定到達目的地後的價格也會比預估價低上不少。

以前聽說的店家“殺熟”,都毫無例外會進行一個動作——摘去價格吊牌,這樣消費者不知道商品的本來價格,也就隨你漫天開價再假意優惠了。可如果滴滴真的想進行“大數據殺熟”,它事先將預估價給消費者看,使消費者可以提前進行比較,這點就相當不合邏輯,也不合常理了。

再者,好歹滴滴也是個超級獨角獸公司了,難道真的會用這種隨便兩個用戶一比較,甚至一個用戶在不同時間點下單就能揭穿的粗糙手段嗎?像某些平臺那樣悄悄給用戶默認勾選一個“服務費”,豈不是更加“神不知鬼不覺”?

其實,遇上這種含糊的“羅生門”事件,而且還關乎到我們日常的消費,那最好的驗證辦法,就是自己親自試試就會知道真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