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要以孝治天下

清舟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註釋】

1 昔者:往昔,從前。

2 明王:賢明君王。

3 遺:遺棄,遺忘。

4 況(kuàng):何況,況且。

5 公:分封諸侯的五等爵位分別是公、侯、伯、子、男。

6 萬國:眾多諸侯國。

7 歡心:愛護、擁護之心。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古代的分封制度,也稱為“封建”制。據說從黃帝開始,就有了這一制度。但那時的封建,更多的應該是一種認可性的分封。到周代,周天子將天下土地按爵位分賜給親族和功臣,建立眾多的諸侯國。據古籍記載:周代天子的土地方圓千里,公爵和侯爵封地百里,伯爵七十里,子爵和男爵五十里。而實際上,男爵並未在史籍中見到,應該是沒有實際分封過。

諸侯們在自己封地的邊界上挖出一條深溝,將溝中的土封在溝沿上,並在上面栽上樹木,以標明自己的疆界。因此分封制也稱為封建制。天子所分封的諸侯的統治區稱為邦或國。諸侯們再將自己的土地分封給自己的親族或功臣,每位親族或功臣的統治區就稱為家。這一點大家必須注意。古代所說的國家是國和家兩個詞的合稱,與今天我們所說的國家不是一個意思。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了郡縣制,廢除了封建制。西漢初期,部分恢復了封建制,到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封建制就名存實亡了。以後的王朝也大體如此。

從分封制可以看出,諸侯們大多是天子的親族和功臣。而小國之臣是指天子分封區域以外的,或偏遠地區的部落或邦國的臣子。按照孝經的講法,聖明的君王連偏遠小國的臣屬都不敢遺棄遺忘,自然更不會遺棄遺忘自己的親族和功臣。所謂不敢遺忘,也就是心中記著他們,能照顧到他們的訴求和利益。這當然就能得到各國的擁護了。天下各國都擁護,當然就不會有危機和戰亂,當然也就天下太平。作為天子的父母,自然就可以安寧地享受富貴的生活和尊崇的祭祀。因此說天子心懷天下,就是孝的表現。或者反過來說:為了孝道,天子必須心懷天下。

8 治國者:諸侯國的君主。

9 鰥寡(guān guǎ):年老而失去配偶的人,泛指孤獨無助的人。

10 士民:士人和平民。

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