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風雨終得逍遙

珵素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註釋】

1 定風波:詞牌名,原是唐朝教坊曲名。

2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並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詩詞書畫成就都很高,影響較大。

3 沙湖:大致在今湖北黃岡一帶;《東坡志林》,“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

4 已而:不久,後來。

5 穿林打葉聲:雨滴穿過樹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

6 吟嘯:吟詩長嘯,古人常以吟詩長嘯抒發心志;嘯,打口哨,撮口吹氣,發出長而高的聲音。

7 芒鞋:用植物的葉或杆編織的草鞋,也泛指草鞋。

8 輕:輕便。

9 蓑(suō):蓑衣,用棕或草織的雨衣。

10 料峭:形容微寒。

11 斜照:斜陽。

12 相迎:迎接。

13 向來:剛才,方才。

14 蕭瑟:風雨吹打樹木的聲音。

15 也無風雨也無晴:結合語境,所含意味或是沒有風雨是最好的。

走過風雨終得逍遙

該詞講的是貶居黃州的蘇軾在前往沙湖途中忽逢陣雨這件事。詞人道中逢雨,觸景情生,成就了這篇佳作。

詞的開篇非常突兀直率。風雨吹打林葉的聲音沒有寫出來,先聽到的卻是詞人的勸告:“莫聽”,不要去聽!意思是,雨滴已經穿過林葉打了下來,已經錯過了避雨的機會。這時還在意雨聲有多大、多急也沒什麼意義。詞人說,與其擔心這些,還不如放寬心,吟詩長嘯,漫步雨中又有何妨!

後幾句交代這種灑然從何而來:我就像閒雲野鶴,身無俗事,悠然自得,害怕什麼呢?“竹杖芒鞋輕勝馬”,詞人不是說雨泥之中草鞋比馬蹄輕便,而是另有所指:看淡官務俗事的詞人自覺一身輕鬆。到這裡,詞人所寫的已經不僅僅是眼前的風雨,還聯想到了自己的際遇。獲罪貶居期間,蘇軾思想逐漸轉變,辭官隱居的念頭越來越強,加上黃州遠離政治鬥爭中心,又沒有什麼煩瑣事務,避世的瀟灑自由讓詞人感到非常輕鬆,也是在這種心境下,才會遭風雨而不驚,並生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志。

走過風雨終得逍遙

下闋再回到現實。驟雨已停,雖春風略寒,但仍擋不住詞人的喜悅,連看到的斜陽都像是在歡迎自己。欣喜若此。但詞人作詞目的不在這裡。就像前邊說的,困厄之中生出的避世逍遙之意,使詞人不懼風雨。但不懼風雨不代表不渴望晴天,不然為什麼在雨後初晴的時候還會欣喜異常呢?自然界尚且風雨無常,還需期待晴天,人生浮沉又如何例外?回望雨時走過的路,詞人退隱之心更為堅定:不若就此歸去,既沒有了風雨,也不用再需期待晴天!

下闋末句的“風雨”與上闕末句的“風雨”,所指並非完全一致。下闋 “風雨”,偏指人生仕途中的坎坷浮沉,上闕末句的“風雨”偏指自然界的風雨。兩者對比來看,詞人表達的或許是:灑然出世,或許會經歷不少風風雨雨,但自然界的風雨變幻,總比沉浮仕途中自由愜意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