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看待抄襲的?

珵素

前些天,一款生成用戶足跡地圖的小程序剛剛爆紅網絡,今天就有文章爆出該款小程序其實是從別人那裡直接抄來的。編程這種工作,本人並不瞭解,這裡就不過多涉及。

抄襲與剽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話題。只是近幾年,知識變現的效率明顯提高,不少人選擇依靠抄襲與剽竊賺快錢,於是這一問題就突顯出來。此外,廣大消費者的版權意識提高,對剽竊、抄襲行為的容忍度越來越低,自行組織起來的網友通過各種方式鑑別抄襲內容,曝光有抄襲、剽竊嫌疑的作品與作者,這無疑使更多的人對這一早已存在的問題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整個國家、社會對版權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原作者也不再像早前那樣只能沉默應對,他們也已經開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利。也因此,最近這段時間,抄襲、剽竊這些字眼成了新聞中的常見關鍵詞,隔三差五都能看到。

古人是如何看待抄襲的?

但因為相關法律對抄襲行為的定義與人們的一般認知有所出入,因此不少作者即便被發現存在大量抄襲的現象,卻因為種種原因,而無法對其進行懲罰,人們最多對其進行道德上的譴責。雖然有些人據此便可強詞奪理,堅稱從來沒有抄襲過他人作品,但是不是真的沒抄襲過,大家心裡都很明白。

還有人變換思路,用古人的例子為自己的抄襲行為辯護:借鑑、抄襲是古人著書時存在的正常現象,古人都不在意這些,現代人怎麼反而在這上邊糾纏不清?被奉為經典的《史記》不也抄了不少內容嗎?

但問題是,我們並不是身處兩千多年前的古代。何況即便在當時,人們也從來沒有認為抄襲、剽竊是一種正當的行為。甚至於聽老師講課時,提出的問題,回答的答案都得是自己的觀點,而不能把別人的想法說成是自己的想法。

古人是如何看待抄襲的?

聽課學習尚且如此,著書立說時估計也沒什麼人敢明目張膽地剽竊、抄襲別人的東西。古人著書是為了後世留名,而不像現代人多是為了賺取稿費,因此古人大都十分看重自己的作品,唯恐留下汙名,自然也不會去抄襲別人。只是當時人們在引用別人的觀點時,還沒有規範的格式,因此被後人汙衊為抄襲。

司馬遷的《史記》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何況,史書因其特殊性,不少內容肯定與他人的記載相一致。但將《史記》與其他作品進行過對比的人都知道,即便同樣的事,一般情況下司馬遷也是要經過自己的反覆斟酌、加工,而不是直接將別處的記載全部照抄進自己的書中。

當然,對於真正的抄襲、剽竊等行為,古人也是無法容忍的。比如何法盛、郭象、僧人寶月等,都是古人所鄙視的。

隋唐之後,剽竊、抄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人們對抄襲、剽竊的行為也越來越厭惡。唐朝時有人將他人的詩作竊為己有,並藉此謀得了官職,直到原作者出現才承認了自己的抄襲行為。但原作者也只是對其進行了譴責與警告。

古人是如何看待抄襲的?

至於旁觀者,自然也對這些抄襲、剽竊他人作品的人沒有什麼好印象,經常借各種機會,將那些通過剽竊、抄襲得來的詩文列出來,加以嘲諷。到了後來,人們對剽竊、抄襲的行為的懲罰越發嚴重,必要時官方也會參與其中,維護原作者的利益,對抄襲、剽竊者進行懲罰。若涉嫌剽竊、抄襲的是官員或者參加科舉的考生,甚至可能會從重處罰。

總之,雖然在古代,人們並沒有像今人這樣確立相關法律、制度,但古人從來沒有支持、贊同過抄襲、剽竊的行為。恰恰相反,人們對這種行為非常抵制、反感。即便基於各種原因無法懲罰、制止那些抄襲、剽竊的行為,他們也會用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而反觀現在,一些人不僅不以抄襲、剽竊為恥,反而將其視為自己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資本,其嘴臉之醜惡,也是前無古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