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是小棉襖,兒子是皮夾克?男孩、女孩差異真就這麼大?

突然想起網上有個段子,女兒是小棉襖,那兒子是什麼?兒子應該是皮夾克,冷的時候穿擋不住寒,暖和的時候穿又太熱,扔又捨不得扔,價錢太貴,扔了又可惜,只能穿著裝X,逢人就吹,看我有皮夾克。

幼兒園上開放課的時候,就能看出來。

最聽老師話的是女孩,滿場跑的是男孩。

跟著老師做律動做的最好的是女孩,男孩跟著蹦兩下,就自己亂蹦了。

做手工,女孩拿著剪刀小心翼翼地按著線剪,男孩子咔嚓咔嚓一剪刀下去不是剪過線就是直接剪斷了。

幾個家長聚在一起,女孩的家長都異常自信,“我們家女兒可棒了,畫畫也好,跳舞也好,還可體貼我了,上次我生病我家閨女過來給我按摩......”吧啦吧啦之類的,男孩的家長都投去羨慕的眼光,畏畏縮縮地說,“唉,我們家孩子太調皮了,不聽話,我下班累地躺在沙發上不想動,兒子跑過來拉著我玩,還說媽媽不累......”

學走路女孩早,學說話還是女孩早,受老師表揚最多的是女孩,帶孩子帶地想崩潰的幾乎又都是兒子,兒子真的不如女兒嗎?不是的。要知道,男孩和女孩無論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存在很大差異的。

女兒是小棉襖,兒子是皮夾克?男孩、女孩差異真就這麼大?

語言能力的差異

女孩通常表現出明顯的語言優勢,說話比男孩早,對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聽指令的能力都比男孩強。在幼年時期,父母提出要求的時候,女孩很容易就會按照指令做,她明白“必須”的意思,知道如果不做就會受到懲罰。

但男孩通常聽不明白說話語氣、用詞強硬程度,更多得是按照自己的心情和意願,直到他真正接受懲罰了,他才能理解“必須”這個詞的含義,但通常男孩的忘性也是很大......(容我這個男孩子的媽媽哭會)。

數學能力的差異

從青春期開始,男孩才在數學上逐漸明顯表現出優於女孩的能力。在小的時候,數學並不深奧,通常可以通過長時間強化訓練而習得,女孩子又很聽老師的話,所以幼兒園、小學階段,對於男孩子這一特性表現的並不明顯。

直到高中時期,男孩子對複雜數學問題的解決能力才會表現出優於女生的驚人才能。很多老師都會覺得,以前學習不是很拔尖的男孩,直到上初中或者高中的時候,一下子就顯出來了。

身體活動水平的差異

男孩的身體活動性比女孩活躍,但女孩的精細動作能力比男孩發育早而且做得更好。這就是為什麼一上課坐不住的通常是男孩,經常聚一起瘋狂追趕打鬧的是男孩,女孩能很好地控制身體,更傾向於跳舞、做手工這種耐心細緻的活動。

情感表達的差異

為什麼說小女孩子心思多,這就是女孩子的心裡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情緒。幼兒時期的男孩子看起來都傻乎乎的,似乎只會表達憤怒,高興就是高興,不高興就是不高興。女孩子從小就能比男孩更多地表現出其他情緒,比如關心體貼,換位思考,女孩在媽媽累的時候會問媽媽累不累,在生病的時候能說安慰的話,所以好多媽媽都會覺得女孩怎麼這麼會說啊,這麼體諒媽媽。

其實,男孩子只是不善於表達,但內心對感情的理解能力卻是一樣的。在遇到一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壞了的時候,男孩子面部表情和心理表現出的傷心和女孩子是相同的,他們沒有說,他們只是深深地放在了心裡。如果男孩子動不動就哭,父母通常都會說要有個男孩子樣,男孩子不能哭。而女孩,父母似乎寬容很多,鼓勵她們各種情緒地表露。

除了這些生理和心理差異外,各自的原生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也在加深男孩和女孩的差異。

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被核實性別開始,父母都有意識、無意識的區別教養男孩、女孩。一段時間後會發現,男孩的衣服、房間幾乎都以藍色為主,女孩則以粉紅色為主。男孩通常給恐龍、小汽車之類的玩具,女孩則都是洋娃娃、貓、兔子這些玩具。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通常要求女孩要聽話,要文靜,走路、行為都要有個女孩樣。男孩子的調皮,父母通常都是嘴上說說,也不怎麼嚴管,因為意識裡還是覺得男孩子就是這樣活躍的。

父母還要求男孩子更多地承擔責任,從小就要求他發展獨立性格,像個男子漢一樣地,放手讓他去探索未知。父母也希望男孩具有競爭性、決斷性、責任感、承擔力,因為男孩要在未來擔任丈夫和父親的角色,養家餬口,保護家庭不受外界傷害。而女孩,父母則更多地鼓勵她照顧他人、有愛心、善良這些特質。

於是,這種鼓勵孩子們與性別相一致,阻止與性別不一致的家庭影響行為,也從小影響著孩子對自己性別的認同。在3歲左右,孩子們已經區分出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並有了與性別相一致的喜愛偏好,隨著慢慢長大,孩子們會更多地模仿和學習與自己性別相一致的行為。女孩越來越文靜,有禮貌,男孩則越來越多地參與冒險活動,男孩在長大過程中,出現危險行為,例如犯罪、打架、酗酒的概率要大大高於女孩。

女孩子的心理年齡通常比男生大半年到一年,雖然都在三歲左右上幼兒園,但其實可能女孩子已經具有四歲男孩的心理。差一年,表現就明顯差很多。所以,在我們為孩子建立各自性別屬性的時候,也請多關注一下男孩子的內心。他們不是都大大咧咧的,他們也會為別人的傷痛感到傷心,但他們不會說。他們也想做得更好,可能他們的能力發展還沒有達到。所有男孩子也有一顆柔軟而敏感的心,他們也需要理解和寬容。無論小棉襖還是皮夾克,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陪伴和指引他們在人生中的一段旅程,而對於孩子來說,父母也都是一樣的,都是他們心靈的依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