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特聘研究員、古絲綢修復領域資深專家——王亞蓉先生,她親身經歷的紡織考古及保護修復工作四十年,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發展。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王亞蓉先生

講到紡織考古,就不得不提到1972年開始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墓中出土的大量質地精良、巧奪天工的絲織品第一次讓世界見識了2000多年前中國高超的絲織技術,被譽為“絲織品驚世大發現”,也打開了紡織考古的大門。王亞蓉先生也參與到了馬王堆出土紡織品的後期清理、保護和修復工作中,那她是如何與紡織考古結緣的呢?這還要從她與沈從文先生的相識講起。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沈先生夫婦與王亞蓉先生(右一)合照

1973年,王亞蓉先生通過時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纖如的介紹,得以結識大名鼎鼎的沈從文先生。1974年,她的專業水平和踏實做學問的態度得到了沈老的肯定,和王㐨先生一同成為沈老的助手,協助沈老整理周恩來總理囑編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後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技術部,負責考古繪圖。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沈老正式調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全力整理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王㐨先生和王亞蓉先生參加了編撰,並繪製了書中大量古代服飾的插圖。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20世紀70年代,紡織考古工作開展得十分困難,不僅條件限制多、各方重視程度低、經驗豐富的人才也少。紡織品的有機質屬性,使得多數墓葬的絲織品難以保存,即便有實物出土往往也會快速被空氣氧化褪色甚至粉化,所以才有“千墓難出一件絲”的說法。但是,在當時,沈老從未間斷對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工作,而王㐨先生、王亞蓉先生便是在這段艱苦時光中與沈老相識,受其感教,投入到這份研究工作中,協助沈老完善了中國古代紡織服飾研究的工作內容,主持並參與了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北京大葆臺漢墓、河北保定滿城漢墓等遺址出土紡織品的提取、保護工作。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

到了80、90年代,基於此前多次發掘所積累的經驗,他們總結出了更有利於絲織品保護和修復的提取方法,加之地方政府的重視,紡織考古的開展變得順利了起來,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沈老晚年身體多病弱,王㐨先生、王亞蓉先生奔波各地,多數時間以書信向先生彙報。1982年,王㐨先生、王亞蓉先生主持發掘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的絲織品。這次發掘打開了一座戰國時期的“絲綢寶庫”,出土的紡織品五顏六色、花紋各異,比起馬王堆有過之而無不及。這項工作開創了應用實驗考古學方法研究紡織文物之先河,使紡織考古學科得以完善。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唐代法門寺地宮王亞蓉正在解開鎏金如來說法盝頂銀寶函的鎖

1991年,王亞蓉先生復原復織的第一批紡織品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辦的第一屆國際服飾研討會上展出,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強烈反響。哈佛大學的張光直教授則稱讚王亞蓉是“用實驗考古學的方法研究絲織品”,希望王亞蓉先生一件一件做下去。二十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沈老、王㐨先生相繼去世,王亞蓉先生先後主持遼寧省葉茂臺遼墓、河南省三門峽虢國墓、新疆民豐尼雅東漢墓等墓葬的紡織品發掘、清理、保護工作。提取、清理並保護了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臂等絲織物。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新疆尼雅工作照

轉眼時間來到二十一世紀,紡織考古的發掘、清理和修復工作終於迎來了社會的關注、技術的提升、環境的改善以及更多專業人才的加入。2000年,北京老山漢墓,中央電視臺第一次直播考古發掘現場,加之北方墓葬極其少見的絲織品也被發現,引發了社會的空前關注。2007年,江西靖安東周墓葬中發現一批保存完好且製作工藝十分精湛的紡織品,王亞蓉先生帶領她科研團隊,在緊急改造的臨時實驗室中完成了出土紡織品的清理工作。其中一件精美幾何紋經錦的經線密度高達每釐米240根,相當於1毫米內排列24根經線,這是現代織機很難織造的,足見當時紡織品織造技術水平之高。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江西靖安工作照

紡織考古經歷四十年的發展,由沈老、王㐨先生、王亞蓉先生開創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事業不斷先前推進。在王亞蓉先生的不懈努力下,如今紡織考古發展成為一個專業的學科方向。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始招收紡織考古方向碩士研究生;2013年,北京服裝學院建立了紡織考古博士點。同時,全國各地建立了多個紡織品修復實驗室和科研基地,致力於紡織品的修復,紡織技術的挖掘、傳承和研發。2001年,首都博物館建立紡織品修復實驗室;2004年,湖南省博物館成立馬王堆絲織品研究基地;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紡織考古實驗室;201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蘇州成立了紡織科研考古基地。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傳承有序,一支古代紡織品保護研究的年輕隊伍已基本成熟並不斷壯大。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恰逢沈從文先生去世30週年、王㐨先生去世20週年。回顧這40年,王亞蓉先生表示,沈老當年提出的“建立一箇中國古代服飾博物館”的構想、王㐨先生對紡織考古嚴謹治學的態度和全身心投入的熱情,她都銘記於心,時刻不敢忘卻。

“大國工匠”王亞蓉與改革開放共進的40年

沈老與王㐨先生(中)、王亞蓉先生(右)

她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繼續帶領這批有志研究紡織文化的人才,一件件的研究下去、一件件的修復、復織下去,爭取為祖國的紡織考古事業和傳統服飾文化留下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及研究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