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媒體爭相報導: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擺渡者,是傳道授業的領路人。教書育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職業之一。在

西安理工大學,就有這樣一位老師,他61歲依然奮鬥在教育第一線,在為學生們上完“最後一課”之後,永遠的倒下了。他,就是牛爭鳴。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牛爭鳴是西安理工大水利水電學院的二級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事實上,已經61歲、並擔任二級教授的他是不需要親自為本科生上課的。但是,他不僅沒有離開講臺,還十分負責。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2018年3月20日,牛爭鳴依然像往常一樣全程站著講完了兩節課,並且寫了滿滿兩黑板板書。細心的同學卻發現,今天的牛老師看上去很疲憊,已經停暖氣的教室裡,牛老師的額頭上卻滲出了汗珠。他步履踉蹌地回到家,躺倒在客廳的沙發上,向妻子說:“我很難受,讓我休息一會兒。”就在之後短短的十幾分鍾裡,勞累過度引發心臟病的牛爭鳴撒手人寰。

人生有時,現實無情!學生們都知道牛老師是太累了。他一個寒假幾乎沒有休息,一邊幫學生改了十幾篇論文,一邊還在準備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申報材料,甚至身患感冒的他在去世前一晚還在熬夜修改教案。為了及時加入新的教學內容,他的教案總是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公式、演算,還有很多不同顏色的字;為了方便學生理解,他一直堅持傳統教學,上課板書。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上過牛爭鳴課的學生都知道,這位頭髮已經花白的老師講課最認真。他從不遲到,從不請假,板書又多又整齊。他的學生說:“感覺牛老師上課像是要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都教給我們,他總是抽絲剝繭、循循善誘地引導著我們,那些難以理解的原理和公式在他的講解下,慢慢也變得簡單多了。”

牛爭鳴視講臺為生命。他曾經這樣表達心中對這份職業的熱愛:“講臺就是戰場,作為教師,教學、科研就是戰鬥任務,就是對學生的承諾,要對學生負責,不能食言。”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天涯海角有盡處,只有師恩無窮期。

牛老師去世當天,噩耗傳至正在四川省甘孜州出差的賀立強那裡,這位已經畢業已經12年、年過不惑的大男人留下了悲痛的淚水。為了趕回西安見老師最後一面,他顧不得山區大雪,道路溼滑,交通不便,用了近30個小時,換乘汽車、飛機、高鐵、地鐵,終於在3月21日晚11點多趕回了西安。“無論如何,我一定要趕在追悼會前回來,送一送老師。”賀立強哽咽著說,“牛老師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師,他一直像父親一樣關心我、幫助我,指導我成長。”

1997年,牛爭鳴開始帶研究生。迄今為止,他一共指導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9名。對於如何當老師,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一個教師無論科研搞得多好,也只是一棵樹,即使這棵樹是一棵參天大樹,也只是一棵樹,成不了林。而教書育人是為國家培養人才,是對學生的一個承諾。一個好教師,應該是教學和科研齊頭並舉,教師的貢獻是要培育一片森林。”為了為國家培育這片森林,牛爭鳴傾注了自己滿腔的熱忱和愛。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來自甘肅靜寧農村的李奇龍2008年考取牛爭鳴的研究生時,還是個一說話就臉紅的靦腆男孩,“研究生二年級時,牛老師就有意鍛鍊我,讓我負責一項課題,從籌劃、組織到中期彙報,都交給我來做。”李奇龍說,“但牛老師並不是不管了,他從總體上及時把握項目進展情況,並隨時指出我存在的問題。”巨大的信任、支持和隨時隨地的教導,使李奇龍得到了全方位的鍛鍊和成長。如今的他已經成長為一名大方自信的青年教師,2017年也順利拿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牛老師是我人生路上最重要的引路人。”李奇龍說,“沒有牛老師,就沒有我的今天。”

有相同感受的還有2007級研究生南軍虎,“本科時父親離世,家庭經濟困難,碩士畢業後我就選擇工作了。因為是進高校當老師,為了將來的發展,牛老師主動建議我應該再上博士,而且他了解我的困難,說學費不夠,他來解決。”回憶起這些,南軍虎對恩師念念難忘,他說正是牛老師的用心培育讓自己有了底氣有了自信有了奮鬥的方向。畢業後的南軍虎逐漸成長為其所在學院的青年骨幹教師,2016年破格晉升碩士生導師,2017年再次破格晉升副教授。“牛老師努力工作、用心育人的精神對我影響很大,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受教於牛老師的那些年。”南軍虎說。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牛爭鳴對學生一直很大方,他不僅為自己的學生做論文買過電腦,還資助學生到北京出差查閱科研資料,每月他為學生髮的津貼總有盈餘。對學生素來大方的牛老師對自己卻特別“摳門”。手機屏幕碎了,用透明膠布粘粘繼續用;夏天兩件短袖都被洗得褪色了還在穿;長褲破了,就乾脆剪成短褲,穿去試驗場。好像對吃穿從沒有要求的他曾經說:“人活著就要工作,這就是活著的意義。”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1978年3月,作為“文革”後的首批大學生,懷揣報國夢想的牛爭鳴走進了當時在全國水利行業影響甚大的西安理工大學水利系。從此,他將自己畢生心血奉獻給了我國水利人才培養和水利科學研究。1995年,在承擔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拉西瓦水電站洩洪消能關鍵技術研究”中的子課題“導流洞改建為永久性旋流洩洪洞研究”中,牛爭鳴開始接觸旋流消能有關研究。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此後的20多年裡,牛爭鳴踏遍祖國的山川河流,足跡遍佈公伯峽、拉西瓦、喜河、旬陽、蘇窪龍、亞碧羅、冷達等全國近30個水電站,並與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多家單位開展合作研究,力求在旋流消能研究上取得突破。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在酷暑高溫下的露天試驗場,牛老師帶學生們進行模型試驗。基礎土建、拆除建築、打掃垃圾、搬磚塊等旁人眼裡的“髒活累活”,他都身先士卒。學生們總是很難將這位頭髮斑白、穿著褪色破舊短袖的“普通民工”與一位“二級教授”、“學術帶頭人”聯繫到一起。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經過艱苦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牛爭鳴團隊在水平旋流消能研究領域取得突破。2006年該技術首次應用於公伯峽水電站即獲得巨大成功。在隨後的十餘年裡,他繼續專注於水平旋流技術研究,並逐漸拓展到基礎研究領域。20多年裡,僅水平旋流技術領域,牛爭鳴就主持完成了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開展了5項橫向課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SCI論文2篇,EI收錄論文21篇;培養水平旋流技術方向碩士生22名、博士生4名。

在水平旋流消能研究方面,他的研究代表了我國目前在該領域的頂尖水平。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牛爭鳴老師的事蹟對外發布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各大主流媒體紛紛予以關注和報道。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中青在線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新華網

7月9日,《中國青年報》繼“中青在線”7月4日報道了牛爭鳴同志先進事蹟後,又在該報要聞版頭條位置醒目刊登了題為《牛老師的最後一課》的報道,用較大篇幅報道了牛爭鳴生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熱愛講臺、矢志育人的典型事蹟。報道發出後,引起了各大網絡媒體的廣泛關注,截至目前,新華網、黨建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官網以及新浪新聞、搜狐新聞等媒體已對該報道予以轉載。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新華社

7月2日,西安新聞網以《畢業季西安理工大學學子追憶恩師“老牛”》為題多角度報道了牛爭鳴老師的先進事蹟;6月28日,中央廣電總檯國際在線全文轉載了西安理工大學官網發佈的追記牛爭鳴先進事蹟的人物通訊。此外,《光明日報》、光明網、《中國教育報》《陝西日報》等媒體也對這一先進事蹟予以高度關注。

各大媒體爭相報道:61歲教授,研究居國內頂尖,上課到生命最後一天!

如今,牛爭鳴老師帶著家人的思念、學生的敬愛、朋友的緬懷就此長眠。以他為代表的西理教師的知識、道德、風範凝聚成西安理工大學“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學校精神,一代一代傳承延續。他們教書育人,鞠躬盡瘁,秉持著“育人為本、知行統一”的辦學理念,為西安理工大學培養出一大批高素質優秀人才。

獲取更多校園資訊,歡迎關注“西安理工大學招生辦”頭條號。

注:文章整理自西安理工大學官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